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案进行课堂管理和引导,教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托,不能被忽视,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古诗《蜂》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古诗《蜂》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静夜思》。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
4.认识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重点难点
重点: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学会六个生字词。
难点:如何理清文章的层次;正确书写生字。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前六个生字,读准一个多音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静夜思》。
3.基本理清课文的层次,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导入新课
小朋友,你们以前学过古诗吗?谁能把学过的古诗背给大家听一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讲一个小朋友在学校里学了一首古诗,背给奶奶听。这篇课文的题目是——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指导
1.看图。
图上有哪些人?她们在做什么?英英正在说什么?奶奶听了会说什么?
2.自学课文。
(1).讲述对话的书面表达形式。
(2).学生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
(3).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故乡明亮意思不由得家乡月光唐代
3.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
(3).通读课文。
(4).分角色读对话。
4.理清脉络。
(1).这篇课文里英英和奶奶对话,英英说了几次,奶奶说了几次?
(2).英英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第三次说了什么?
(3).奶奶第一次说了什么?第二次说了什么?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味地背诵古诗《静夜思》。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学会四个生字“意、照、层、代”,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教学调整
一.学习《静夜思》
1.板书诗题,解释诗题。
2.看图
(1).图上出现的是什么人?你从哪儿看出来?
(2).从图上看,他正在做什么?
3.学诗句。
(1).指名读《静夜思》。
(2).这首诗有几句?现在我们依次来学。
第一句
a.指名读。
b.这句诗,英英是怎样理解的?请默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再回答。
c.为什么英英知道这是秋天的.夜晚呢?为什么这一句里的“疑是”,英英把它解释成“好像”呢?
第二句
a.指名读。
b.“举头”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举头”?
c.想象一下,诗人抬头望明月时有些什么感受?
(3).指名读英英对全诗的解释。
(4).齐读这首诗。
4.朗读指导。
二.朗读课文,练习背诵《静夜思》。
作业设计
1.抄写字词。
2.比一比,再组词。
古()自()代()
故()首()袋()
3.写出带有下面偏旁的字。
心()()()()艹()()()()
讠()()()()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指导背诵古诗。
2、指导写字。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引出一首小诗,反映了小学生英英对古诗《静夜思》的正确理解,并知道它的作者是谁,激发我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学习这篇课文后,对古诗学习有什么认识,可以谈谈。
三.指导背诵《静夜思》
1.听录音欣赏。
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
3.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4.同桌交互背。
古诗《蜂》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会人“咏”、“柳”、“碧”、“垂”、“似”、“剪”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领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识字。
2、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引趣揭题,认识美。
1、同学们,万物复苏的春天你们喜欢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之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
3、读题释意。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感受美。
1、打开书借助横条里的拼音自由读古诗,遇到不会读是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字音,查字典、问同学、问老师都可以。
2、请同学再读一遍古诗,争取把字音咬得更准。
3、看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我也想读了,同学们在心里和我一块儿读好吗?
4、让同学们把古诗读给同桌听听,相互提提意见。
5、教师从诗里请出了这些词,你们一定觉得眼熟吧,自己读一读,你一定能读准。
6、抽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
7、再读古诗,这一遍要争取把每句诗读通顺。
8、指名读,互相评议。
9、齐读。
三、细读诗文,深入领会,品味美。
1、图文结合,远近对照,品悟第一、二句。
①看柳树远景图。
②想象表达:你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
③诗人发出的感叹是什么?图下出示两句诗。
④你觉得这两句诗是什么意识呢?让学生谈自己对字词的初步理解。
⑤指导朗读这两句:
(1)碧玉,翠绿而晶莹,很美。而随风轻拂的柳枝就像千万条丝带。诗人比喻的多好啊,假如你是诗人,你会怎样来读这两句可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呢?
(2)学生自主试读,体会感情及语气。
(3)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
(4)激励赛读。
2、探究协作,读中悟情,品读第三、四句。
①过渡,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接下来咱们读第三、四句。
②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③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④小组交流各自理解。
⑤指名说:这两句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四句。
四、拓展延伸,内化情感,表现美。
1、过度,学了这首诗,柳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我们可以美美地把它读出来,还可以采用什么方式把你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呢?
2、让学生列举自己喜欢的表达形式。
3、学生根据自己不同喜好,自由组合自己表现。
五、古诗表演大看台,群英聚会展示美。
1、组织各小组展示各组不同的表达赞美的方式,并适当讲解点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内化情感。
2、指导背诵古诗,师扮演角色创设情境。
古诗《蜂》教案篇3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善弹琴,被誉为"古琴王子"。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曛:日色昏暗。这里是说天空阴云密布,太阳黯然无光。
知己:知心朋友。
识:赏识。
君:古代对人的尊称。这里指董大。
?古诗今译】
一望无边的昏黄阴云笼罩着昏暗的天地,连太阳也显得昏黄暗淡,失去了光芒。只有一群群叫声凄婉的大雁,在北风劲吹、大雪纷飞的秋冬之际匆匆南迁。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之人谁会不赏识像你这样优秀的人呢?
?赏析】
高适(702-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ti醥)(今河北景县)人。为人性格落拓,不拘小节。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本篇是一首写朋友送别的诗作,诗人送别的对象就是诗作中的董大,当时著名的琴师董庭兰。当时诗人和董大的境况都不佳,处于相同贫贱的境遇之中,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作者才能写出这样的佳作。
诗人在诗作中起笔便采用白描的手法写眼前景物:呼啸的北风,遮天蔽日的千里黄沙,昏黄的阴云,原本明媚耀眼的太阳此时也黯淡无光。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着,成群结队迫于北风严威而于雪中南飞的大雁,渲染了一个荒凉、凄寒而又令人仿佛没有了着落的送别背景。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送别这样一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复杂的别离心绪可想而之,难免溢于字里行间。北风呼啸,苍穹昏黄,阳光惨淡,大雪纷飞,雁叫凄凉,不禁使人产生伤感,同是才人却要遭如此漂泊沦落,教人欲哭无泪。此两句虽是叙景,内心之郁积,友情之深挚,别意之凄酸却溢之于笔端。
诗的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劝慰朋友,你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响亮,有力,于宽慰之中充满着激励,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朋友董大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自己的前途奋斗和抗争呢!此诗作一反唐人赠别诗的那种凄清缠绵,低徊留连,表现了送别时刻的一种超乎他人的昂扬和悲壮,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给后人以启示,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豪迈,大气,实为难得的送别佳作。
古诗《蜂》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喜欢欣赏儿童诗,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2、丰富词汇:叶子、飞、吹、飘。
活动准备:
各种各样的小树叶、《大风和树叶》、《叶子飞》磁带和录音机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教室四周撒好了各种各样的秋叶)放《大风和树叶》音乐,幼儿随老师扮秋叶飞进教室。
2、凉凉的秋风吹过来,许多小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有些小树叶飘落到我们教室了,我们一起去拾小树叶吧。请小朋友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拾到的小树叶是什么样子?
3、谁来说说你拾到的小树叶是什么样子?
4、老师用诗歌里的语言进行小结。
5、小树叶累了,我们让它飘落到小椅子下休息会儿吧。
二、引导幼儿欣赏诗歌《叶子飞》。
1、有首好听的儿歌说的就是叶子,我们一起来听听。儿歌的名字叫《叶子飞》
2、老师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幼儿完整欣赏一遍。
3、提问:儿歌的名字叫什么?儿歌里说了什么?
4、放录音《叶子飞》,幼儿完整欣赏一遍
5、提问:诗歌里的叶子是什么样的?它们飘落的时候像什么?引导幼儿学习词汇:叶子、飞、吹、飘(鼓励幼儿用肢体动作进行表演)
三、学习朗读诗歌《叶子飞》
1、幼儿跟念儿歌——集体念儿歌——分男女念。
2、老师扮演大树和风,幼儿扮演小树叶,边表演边进行朗读。
四、创编儿歌
除了诗歌里提到的小树叶的形状,你还能说出哪些形状的叶子,它们像什么?我们来把它编到儿歌里去。
五、我们一起去外面看看还有什么样的叶子,也把它编进儿歌里去好吗?放《大风和树叶》的音乐,幼儿学小树叶飞出教室。
古诗《蜂》教案篇5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的这首诗看来简单,没有一个字不认得,也没有什么看不懂的。但是,要说出它的好处来,却不容易。第一句,千里莺啼绿映红,说的不过是长江南岸的春天,鲜花盛开,处处鸟语鸣转。问题在于,直接说处处,就没有什么诗意,一定要说千里。在诗歌里,数字,是认真不得的。但是,恰恰有一个人,对这个千里发出了疑问,此人名叫杨慎。他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杨慎《升庵诗话》)这个问题,当时没有人能够回答,又过了几百年,到了清朝,有一个人叫何文焕,他说:squo;千里莺啼绿映红squo;云云,比杜牧《江南春》诗也。升庵谓squo;千squo;应做squo;十squo;。盖squo;千里squo;已听不着,看不见矣,何所云squo;莺啼绿映红squo;耶?余谓作squo;十里squo;,亦未必听得着、看得见。这种抬杠,在逻辑上,属于反驳中的导谬术:不直接反驳论点,而是顺着你的论点,推倒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你的论点是错误的。何文焕最后说,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不过是说诗人觉得到处都是花开鸟语而已。何文焕的原则与杨慎有根本的区别,他认为诗歌只要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和感受就行了。这在当时是一种直觉,今天我们已经有了文艺心理学,大家都知道,诗人带上了感情,感觉就可能产生变异,在语言上就有夸张的自由,没有这种自由,就不能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
想象、虚拟、假定是理解诗歌的关键。
进入想象和假定、虚拟境界不仅是诗人的自由,而且是读者的自由,诗人用自己的自由想象,激发起读者的想象,带动读者在阅读中把自己的感情和经验投入到文本的理解中,一起参与创造。越是能激起读者想象的作品越有感染力,读者的想象也是一种创造,这不仅仅表现在所谓夸张这一类现象中,而且表现在许多微妙的方面。如下面一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如果用杨慎的逻辑来推敲,也是有问题的:除了水村、山郭、酒旗以外,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光有酒旗,为什么没有提到酒店呢?风吹着酒旗,为什么没有人呢?等等,这样的问题,是问不完的,这种问题是外行的问题。
诗人调动读者的想象来参与,却并不提供信息的全部,他只提供了最有特点的细部,把其他部分留给读者去想象,让读者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诗歌的语言越能调动想象,越有质量,关键是要有效地调动。诗人要表现的客观世界和主体情感是无限丰富的,人类的语言不可能全部表达出来。诗人只能选取其中最有特征的部分。特征不是整体,但是它可以刺激读者的想象,把他们的经验和记忆激活。被诗人排斥了的部分就由读者凭自己的想象去填充。所以诗人的语言,从正面来说,要抓住有特点的局部,从反面来说,就是要大幅度省略,在特征以外留下空白。
回到这首诗上来,为什么诗人只提供了几个意象:水村、山郭、酒旗和风,就抓住了最有特征的部分?这句诗的省略是很大胆的,四个意象之间的空间关系并不确定。它们是任意的并列还是意象叠加呢?好像没有必要太认真,对于想象来说,精确的定位,是有害的。
要彻底弄明白这个问题,还要明确:诗歌的想象性与语法存在着一点矛盾。
从语法上说,四个名词并列,连介词和谓语动词都没有,连一个独立的句子都构不成。但是,这并不妨碍读者在脑海里把它想象成一幅图画。若是把四者的关系用动词和介词规定清楚了,反倒有碍诗意的完整了。在诗中,意象的空间位置不确定,才有利于读者的自由想象。最明显的莫过于酒旗和风的关系,这关系是浮动的。这是很好的诗句,但是,如果拘泥于现代汉语语法,读者就可能追问:是风中酒旗在默默地飘舞呢,还是酒旗被风吹得呼拉拉响呢?
正是由于意象的浮动,不确定,才有利于诗人和读者的自由想象双向互动。
既然意象浮动的方法有这样的好处,就应该一直这样浮动下去吗?第三、四句诗,杜牧是不是运用同样的方法呢?似乎不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完全是另外一种句法。
前面两句的好处是十分精练,把好几句话合并成两句话,后面怎样呢?后面的两句,说的是有许许多多的寺庙,第三句还难得地提供了精确的数字,那么第四句有没有提供新信息呢?似乎不多。只把前面的四百八十寺变成了楼台和烟雨的意象。这不是把本来一句话可以说完的,分成两句说了吗?
但是,楼台和烟雨是局部,而前面的千里莺啼和水村山郭、四百八十寺,则是大全景。全诗形象的中心是楼台和烟雨。很明显,对于楼台和烟雨,作者不满足于华美的印象,他先是总体感受,然后把它们笼罩在江南特有的烟雨之幕中,玩味、发现、感叹。因为在烟雨之中有点朦胧,让诗人发现佛寺之美,其特点是有点缥缈,超凡脱俗的。接着诗人将这种美的欣赏转化为历史的感叹,南朝已经灭亡了,但寺庙之美却没有变化。
这里有个玩味、发现和激起感慨的过程,如果用一句话,精练是精练了,心理的过程,特别是景观欣赏和历史感叹的双重意味却没有了。用两句写,就显出了心理感知的微妙层次。
古诗《蜂》教案篇6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收闲田农夫粟犹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结合讲解板书:春一粒秋万颗饿死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7、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古诗《蜂》教案篇7
一、谈话导入
1、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在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上,唐朝是最辉煌的时期,其间曾出现无数诗人。在这众多的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那这个“杜”是谁呢?生:(齐答)杜甫。
2、对于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大家还记得以前曾学过他的什么诗?你能背背这首诗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春夜喜雨》。(出示全诗)
二、初读
1、生自由读诗,读正确通顺。
2、指名读诗。
3、同学们,课前老师已让你们背诵过诗了,你们谁能将它默写下来呢,学生板演。教师点评。
4、师:能够正确地朗读古诗,这是古诗学习的第一步,仅仅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古诗的语言是高度凝练,高度浓缩的,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其中的丰富内涵却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诗人的内心世界更不是我们轻易可以触摸得到的。所以,我们还要沉下心来,静静地读,细细地品。请大家借助注释,赏析和工具书认真地品读理解,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三、品析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雨)①理解“及时”:懂事、知心、善解人意。
②从哪儿看出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③为什么说它及时呢?(知时节,播种的时节)
④指导朗读此句。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
①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讨论:为什么用“潜”?能换成别的词吗?(偷偷地,悄悄地不让别人知道)③为什么要悄悄地来呢?看来,春雨有心滋润万物,却无心让人发现呀!
④引入朱自清的《春》片段。体会春雨的细小,绵密。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像一层薄烟。
⑤春雨悄悄地来,静静地走,滋润万物,默默无闻,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指导读此句。
3、现在我们来看剩下的两句,它们和这场雨有关系吗?
①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指名说说看。
②天上乌云密布,野外一片漆黑。这时诗人在想什么呢?现在大家已经开始慢慢地走进诗人的心里去了。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当时对春雨的企盼。
(安史之乱前,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了安史之乱,杜甫与家人从此流亡生活。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搭建草堂安身。这首诗作于杜甫居于此处两年后,当时那儿发生了大旱灾。老百姓刚经历安史之乱,又遭遇旱灾,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③指名反馈作者当时会想些什么?
4、是呀,好一场及时的雨呀!下吧,下吧!多下会儿吧!把干涸的土地彻底地滋润。
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明天早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读着这句诗,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图片欣赏)
②这样的万紫千红,这样的娇艳欲滴,这样的花团锦簇,难道诗人仅仅想到了城里的这些美景吗?他还会想到什么?(秋天,丰收)
③春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都将由这一场雨带来,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读: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篮球教学教案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