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学内容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我们就无法制定出优秀的教案,为了让学生们提起学习的兴趣,我们一定要认真制定教案,九九范本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
3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难点: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好(hǎo)读书时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时不好(hǎo)读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 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 无限广阔的海洋。
——【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
——皮果夫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那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英】菲尔丁
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德】马克思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德】歌德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
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三、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内容:
1.读一读,记一记:
怡情 傅彩 藻饰 矫情 诘难 寻章摘句 咀嚼 狡黠 伦理
味同嚼蜡 滞碍 睾 阐证 吹毛求疵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
3.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提示:要理清作者的思路,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
明确:文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去理解:
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过且过知”)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1)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学生集体回答)
重点阐述了读书的好处。
(2)后从反面指出读书的三种偏向:
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
(学生通过看书迅速作答)
(3)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4)提问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运用的是排比说理。
(5)提问体会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
体会:
培根在其作品中往往采用这种手法,显出其文笔老练,说理透彻。又如:“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声名犹如大河,空虚无物者浮,实学有才者沉。”……
这种比喻的运用,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
阐述读书的方法。
(1)本层第一句,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这一句指出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公限于文字推求。
延伸: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
(2)对不同的书,作者又主张怎样?
明确:学生找出语句,明确作者主张采用的不同的读书方法。
(3)找出文中作者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的那些句子。
明确:
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
分两个小层理解:
(1)作者在这一层举了一系列的例子,目的是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体会其说理方法。
明确:排比说理、归纳说理。(正面指出)
(2)作者进一步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反面指出)
论证方法:对比论证、举例论证。
四、学习论证方式
象这种论证方式,叫做立论。所谓立论,就是正面提出观点,逐层论证。〈〈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和〈〈要有格物致知精神〉〉都是这类文章。与之相对应的一种论证方式,叫做驳论,即先树立批驳的靶子,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即将学习的〈〈不求甚解〉〉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都是驳论文,区分的关键就看在文章的开头是否有一个作为靶子的错误观点。
五、品味文章语??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六、体验反思
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请大家各抒己见。
六、布置练习:
1.把《谈读书》中的有关“读书”方面名言警句摘抄下来,扩大写作素材库,积累写作经验。
2.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以它作论点,给它配上几个论据,写成一篇300多字的议论文。
3.字词练习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2
一 研究内容。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人物表上出现的人物,看看他们对移山的不同的态度。
1、文章中有两个人物讲的话差不多,你们看看是谁呀?
愚公妻————智叟
2、请同学们读一下两人的话,我们来比较一下,看他们的语气、对待愚公移山的态度是不是完全一样?
智叟说:“甚矣,汝之不慧!” 你太不聪明了!
3、他的妻子说了吗?
智叟和愚公妻是怎么称呼愚公的?
君 ———— 汝 (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平辈之间)
尊敬 轻视、看不起
4、愚公妻说:“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语含关心、担心。
5、智叟说:“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语含一种讽刺、挖苦的意味。连山上的一棵小草也不能动。
其妻———献疑 智叟————笑而止(讥笑、嘲笑、制止)
6、对移山有拥护的,也有反对的,那么愚公的举动是不是很笨呢?
移山的目的明确(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周密的计划、移山之利
(有远见、深谋远虑、为了子孙造福) 不笨!
愚公移山的决心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7、愚公对智叟的有力反驳,智叟有什么反应?(亡以应 哑口无言 无言以对 理屈词穷)
8、叫愚公的做事并不“愚”,叫智叟的做事并不聪明。课文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面对困难,要敢于斗争,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会取得成功。能够这样做的人,才是聪明的)9、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
二、小结
愚公移山的决心以及他的行动,说明他很聪明,正是他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天神害怕,天帝感动,移去了两座大山,面前出现了一条通衢大道。
而智叟他自以为聪明,不干实事,自以为聪明,实际上他才是真正的愚。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怕困难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年来宝贵精神财富。
小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大到国家的建设,我们都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只有这样,我们的学习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健康发展。
三、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四、.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我们需要这种愚公精神。
五.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六、辩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愚公是该搬家还是该移山?
讨论,小结: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造福千千万万人的子孙后代, 他明知山高路远,人老将少,工具简陋,困难重重,仍去移山,看是愚不可及,但他懂得人的力量是“无穷匮”的,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可谓站得高,看得远,实则不愚。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2文言文的诵读。
3.辨析文言词语。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顺畅诵读文言课文。
难点:辨析文言词语。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太行(hang)万仞(ren)惩(cheng)塞(se)汝(ru)曾(zeng)诸(zhu)箕畚(ji ben) 荷(he)孀(shuang)龀 chen 叟(sou)匮(kui亡以应(wu)厝(cuo雍(yong)
2.熟读课文,看注释,查字典,试翻译全文。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2.导语
?愚公移山》一文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 革命的胜利。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教师范读,学生试读、齐读,也可听课文录音,朗读时注意正音。) 2朗读停顿的指导。
(1)关于标点符号的停顿。一般来讲顿号停半拍,逗号停一拍,句号、问号、感叹号停两拍。
(2)关手段与段之间的停顿。段与段之间停顿可长一些,一般3~5拍即可。
(3)关于句中的停顿。句中的停顿,按朗读时感情表达的需要或换气的需要可适当作短暂的停顿,但要以词或短语为单位,以不念破句为标准。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子孙荷担者”是一个短语,中间不能停顿,如果停顿了就破坏了短语义的完整,这就叫念破句。
3.请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方法指导;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必须忠实原文,字字落实。
根据文言 加。文言词以单音节为主,而现代文则以双音节为主。有些文言实词的基本意义保留至今,只需在原词上加一个字,变成现代的双音节词。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2)改。有些文言实词至今已不用了,可以改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来代替。如“切”可改为“丈”。当然,“侧”的长度不等于“丈”,但这里的“万例”是虚数,所以,可以用“万丈”来代替。
(3)补。文言文中通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所以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4)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5)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在学生翻译时,老师可穿插提问重点词语的解释。
者:相当于“……的人”。面:面向着,名词用为动词。毕:全。险:指险峻的大山,形容词用为名词。其妻:其,代词,他的,指代愚公。以君之力:以,介词,凭,靠。之,助词,的。遂:于是。箕畚;用箕畚装土石,名词用作状语。笑而止之:而,表修饰,相当于“着”。之,代词,他,指代愚公。毛:草木。加增:加大增高。自此:从此。
四、小结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及本文文体特征,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3.理解本文作者执着的求学之志和殷殷劝勉之情。
过程与方法
1.以朗读贯穿全文,带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意。
2.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独特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课
常常听到同学们抱怨“学习好累啊”“作业好多啊”“度日如年啊”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你心里觉得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我们的学习真的很苦吗?我们看看古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学习的?以怎样的态度学习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散文家。明太祖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明朝开国元勋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当世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2.知识链接
“序”分为“书序”和“赠序”两种。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3.检查预习
(1)重难字
嗜学(shì) 砚冰(yàn)
弗(fú) 怠(dài)
逾约(yú) 硕师(shuò)
叩问(kòu) 叱咄(chì du)
俟(sì) 卒(zú)
负箧(qiè) 曳屣(x)
皲裂(jn) 媵人(yìn)
衾(qn) 绮绣(q)
容臭(xiù) 烨然(yè)
缊袍(yùn) 耄老(mào)
谬称(miù) 廪稍(ln)
冻馁(ni) 谒(yè)
贽(zhì) 诋(d)
(2)通假字
四支(zh)僵劲不能动(“支”同“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p)绮绣(“被”同“披”,穿)
(3)古今异义词
假。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人
走今义:行走,走路。古义:跑。例:走送之。
益今义:好处。古义:更加。例:益慕圣贤之道。
趋今义:趋向。古义:快走。例:尝趋百里外。
左右今义:大约。古义:身边。例:余立侍左右。
汤今义:汤水。古义:热水。例:媵人持汤沃灌。
卒今义:兵。古义:最终。例:卒获有所闻。
再。古义:两次。例:主人日再食。
(4)一词多义
至动词,到形容词,周到
慕羡慕仰慕
从跟从向
书名词,信书籍,名词
道说,动词学说,名词
质资质,名词询问,动词
(5)词类活用
腰白玉之环(名词作动词,腰佩)
手自笔录(手,名词作动词,动手;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主人日再食(名词作状语,每天)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名词作动词,穿着破旧的衣服)
无鲜肥滋味之享(形容词作名词,新鲜肥美的食物)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名词作状语,每年)
(6)文言虚词
以表修饰,不译连词,因为
之立性,不译助词,取消句子的独
(7)文言句式
倒装句
a.弗之怠。(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弗怠之”。)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每于藏书之家假借”。)
省略句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句前省略主语“余”,“与”后省略宾语“余”。)
三、疏通文意
1.重点词语解释
嗜学:爱好读书。
致:得到。
假借:借。
弗之怠: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
走:跑,文中意为“赶快”。
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既:已经,到了。
加冠:古代男子到二十岁时,举行加冠(束发戴帽)仪式,表示已成年。
尝:曾。
趋:疾走,跑。
乡之先达:当地在道德学问上有名望的前辈。
稍降辞色:言辞委婉些,脸色温和些。辞色,言辞和脸色。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
叱咄:训斥,呵责。
曳屣:拖着鞋子。
衾:被子。
日再食:每日供给两顿饭。
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
县官:文中指朝廷。
非天质之卑:如果不是由于天资太低下。
以乡人子:以同乡之子的身份。
谒:拜见。
归见:回家探望。
2.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
(2)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
(3)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我)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求教。
(4)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我)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
(5)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我)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
(6)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他们中学业不精通、品德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四、合作探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答案示例:写自己求学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勤奋艰苦的学习经历)。
2.全文写自己的学习经历,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答案示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案示例: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五、课堂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宋濂学习的勤且艰。希望本文能给同学们带来启示。请同学们课下背诵课文,下一节课,我们再来深入学习课文。
六、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课前复习
复习本课重点实词、虚词。抽背课文。
二、新课导入
接下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三、合作探究
(一)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2.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华丽的情节?面对生活比自己好的同舍生,“余”抱什么态度?
3.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4.作者为什么能克服种.种困难,而“卒获有所闻”?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个条件。(各用四个字概括)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直接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作者写作这篇赠序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8.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有何作用。
(二)品读课文,句段赏析
1.品味“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中的动词。
点拨:“趋、从、执、叩问”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求知欲望。
2.品味“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点拨: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和对知识的渴求。
(三)熟读课文,主旨探究
通过对比,作者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点拨: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能吃苦,要有恒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宋濂用自己的求学经历,告诉了马生什么道理?时代不同了,宋濂的求学精神,我们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点拨:在这篇文章里,宋濂以他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告诉马生:学习必须勤奋刻苦。学习的内容和目的在今天已有很大的差别,但他所讲的道理对我们仍然具有启发和教育意义。作者那种不怕艰苦、勤奋好学、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精神,他对马生的热情关怀和谆谆教导的态度,以及他的诚实守信、尊师重教都是值得肯定的。
2.以“学习中的苦和乐”为话题,运用对比的方法,谈谈你的理解。
点拨:现在的中学生,“读书苦”几乎成了他们的口头禅。深谙了宋濂之苦与累后,我认为我们所谓的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宋濂借书,抄书,而我们的书应有尽有,却不曾用心读过;宋濂百里之外求师,行深山巨谷中,还常“遇其叱咄”,而我们坐在明亮温暖的教室里,却不一定“有所闻”;宋濂受冻馁之苦,而我们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用心不专。这么优越的条件,却不知珍惜,又何苦之有?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送东阳马生序》与下文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篇文章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古人与稽,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思路分析:共同之处:要勤勉好学,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
不同之处:《送东阳马生序》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也谈了尊师之道;短文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讲为学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要出门学习(或开阔眼界)。
四、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将自己的经历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对于我们今天过饭追求物质比拼,“择校热”“炫富”等不良社会风气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五、练习设计
说说你对“以中有足乐者,布置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理解,并就此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六、板书设计
作者: 幼时 求学难 得书难、求教难、奔走苦、从师艰
太学生:图享受 不好学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故事、讲故事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继续学习收集数字成语,感受数字成语的奇妙。
2、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书写和收集整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恒心有毅力,只有坚持不懈努力,才会取得成功。 教学重点:理解“愚公移山”的意思,会写成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黑板。
教学过程:
一、习旧引新:
师:同学们,谁还记得我们校本课学习的主题?(指名说)
白板出示:趣学成语弘美德。(学生齐读一遍)
师:上节课我们新学了那个成语呀?(齐说“井底之蛙”,强调“底”的写法)
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故事的内容。
白板出示:《井底之蛙》讲的是一只青蛙,住在一口井里,只能看见井口的一小片天,却认为自己生活的地方。通过小河狸贝瓦的介绍,青蛙才知道,井外还有那么大的天地。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像“井底之蛙”一样目光短浅,要做一个放眼世界、博学多才的人。
二、学习新知:
1、观故事,明其意。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个新的成语故事。
多媒体播放成语故事《愚公移山》,学生观看。师板书课题。
喜欢这个故事吗?谁能用一句话说说故事讲了谁做的什么事?
2、讲故事,练表达。
出示内容提示:
很久以前,有一位老先生,他的名字叫作愚公。愚公家的门口有两座好高好高的山,正好挡在愚公家的门口,让愚公每天出门都要绕好远好远的路!愚公跟家人商量后,全家人一起扛着锄头,挑着扁担,到山边开始挖。
这时候,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先生,嘲笑他们说:”愚公呀!你实在太糊涂了。你这么老了,还要去移什么山?就算搬到你死的那一天,也不可能把大山移走啊
可是愚公却说:”我虽然很老,我还有儿子可以继续去做呀;儿子还会生孙子,孙子还会再生儿子,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一直搬下去,总有一天我们会把这两座山搬走,天底下哪儿有不能克服的困难呢?”智叟没有话好说,只好走开了。
后来天帝被愚公的恒心感动了,就派了两个神仙去把王屋山与太行山背走,放到别的地方去了。
学生自由读一读。
指名讲故事。
说说故事中的愚公有什么好品质?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
出示:“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只要有人做事情不怕困难一直做,我们就说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
3、写成语,记心里。
师范写,生书空、练写。重点指导写好“愚”字。
课间休息:请你像我这样做。
三、拓展积累:
在成语家族中,有好多好多成员,我们要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积累,和更多的成语交朋友。今天老师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数字成语朋友,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抄到本上,和他们成为好朋友。
四、总结延伸: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愚公移山”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对待学习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取得好成绩。
2、课后再搜集五个带数字的成语,弄懂意思,抄在本上。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6
一、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4节至第9节)。
1.交流漫画作业,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
2.指名朗读第4节至第9节的内容,思考:
(1)孔乙己一出场就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他为什么会成为嘲笑的对象?别人嘲笑他时,他怎样答对?表现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学生回答,点明:从他外貌特征看,他既穷困潦倒,又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出比“短衣帮”高贵。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毒害,总脱不下那件破长衫。既穷又懒,衣服又脏又破,那件长衫十多年不补,不洗。付酒钱时还要“排”。一个“排”字,传神地刻画出他摆阔的情态。“夹些伤痕”,又说明在他身上发生过某些事件。
从他语言特点看,满口“之、乎、者、也”,难懂,表现他的迂腐不堪。当别人揭他“偷”的疮疤时,他的表现是“不回答”,逆来顺受;当别人再挑衅时,他“睁大眼睛”辩解;别人揭穿事实后,他窘得“涨红了脸……”自我解嘲以维护自己的尊严。这样抓住特征进行描绘,使一个心灵受到侮辱的形象,跃然纸上。
性格刻画入木三分。比如,在他被侮辱之时,他仍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知书识理,满口“窃书不能算偷……”以表现自己的斯文。可见,迂腐可笑到何等程度。
(2)孔乙己为何只好向小伙计说话?向孩子们说话?孩子对他采取什么态度呢?从教写字和吃茴香豆的事情中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
孔乙己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和孩子们说话,以求得安慰。他社会地位低下,和劳动人民一样处于社会底层,而又由于迂腐和品行不端,更为低下,连小孩都看不起他。一个“配”字,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他十分低下的社会地位。
教写字和吃茴香豆二事,反映了孔乙己的善良,也进一步刻画其麻木不仁,迂腐可笑。“回”的四种写法,其实很少这样用,但孔乙己是受科举制度愚弄毒害的知识分子,常把一些无用的字看作学问与本领,可见毒害之深。热衷于功名利禄,对小伙计不仅夸耀,而且灌输做掌柜往上爬的思想(“多乎哉?不多也”的来历:别人说孔子多才多艺,孔子说:“多吗?不多啊。”)
这部分三个细节特征,①站、穿;②排;③关于茴香豆,活画出孔乙己性格的基本特征:善良,卑微,迂腐,想向上爬又不善于钻营,生计日窘却又好吃懒做,特别看不起体力劳动。作者塑造了这个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传神。
(3)在写哄笑的场面中,作者插叙了什么内容?起何作用?
插叙孔乙己的身世和品行,对他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受腐蚀的思想性格作比较完整的介绍(好喝懒做;偷窃;不拖欠等等)。
插叙节省笔墨,用最少的话说明应该说明白的事,控诉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读第9节。从“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语句中,体会孔乙己是个无足轻重的人,多余的人。话虽一句,却无限辛酸。
二、布置作业:
1.练习四。
2.熟读第4节至第9节。
第二教时
一、讲读分析第三部分。
1.启发思考:孔乙己好些天来,他的遭遇如何呢?
(1)指名朗读第10节。正音解词。
打折(shé)服辩(fúbiàn)
(2)学生回答:他被打折了腿。
2.思考:这件事深刻地揭露了什么问题?作者运用怎样的描写手法来叙事写人的?
孔乙己不仅精神上受侮辱、损害,而且肉体上遭摧残。
文章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一个有功名,爬上去,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欺压人民;一个没有进学,跌下来,受折磨。丁举人有地位,有权势,本性凶残,手段毒辣,私设公堂,草菅人命,先“正名”,后动刑,接着再慢慢地折磨,明明吃人,却不担吃人罪名,冷酷而暴虐。
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从喝酒的人与掌柜的对话中叙事写人。
3孔乙己最后一次出场是怎样的情景?与第一次出场比较,肖像、声音、神态、动作有何变化?
(1)指名读第11节。
(2)抓关键词语说明。
(板书)
别人对他的嘲笑、哄笑、说笑仍然是一样,无丝毫同情与怜悯,有的是冷漠、寡情与势利。
4.教师点明:从欠钱未还,从提到而不谈到、不看到,写出孔乙己的悲惨结局;通过“我”的估猜,写孔乙己的默默无闻死去,分外辛酸。无人过问,又无确实消息,“大约”“的确”,写出其悲剧结局的必然性。孔乙己在取笑声中登上生活的舞台,又在嘲笑声中离开了生活的舞台。社会如此冷酷,令人毛骨悚然。
二、总结。
1.请同学就人物性格与主题思想进行归纳。
孔乙己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摧残下的一个可怜的牺牲品。迂腐,好喝懒做,偷盗,中封建思想意识的毒而不自觉,毫无社会地位,但精神上又接近不了“短衣主顾”,脱不了那件长衫,成为鲁镇的多余的人,废物。他身上的这种矛盾决定了他特有的语言行动,成为可笑的人。他是清末受封建教育、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
孔乙己这个被压迫被损害者,作者对其迂腐,坏习气进行了批判,对其善良予以肯定,对其悲惨遭遇寄予同情,哀其不幸。
作者通过对孔乙己命运的描述,控诉封建社会的罪恶,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鞭挞丁举人之类的冷酷暴虐。作者平平淡淡写来,刻画得维妙维肖。放在社会悲剧里写出乡村潦倒文人的性格悲剧,笔触平淡,寓意深刻。整个悲剧是在人们的笑声中进行的,既是社会的悲剧,又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文中没有排山倒海的冲击,可人们读后却感到心里有阵阵的隐痛。作者运笔确实收到鬼斧神工之效。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突出,形象鲜明。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均做到个性化。用词精确,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三、布置作业
1.看幻灯,讲述故事情节,讲述时注意运用传神的词句。
2.抓住孔乙己肖像特征和语言动作,分析他的思想性格。
3.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教后:
1.讲“咸亨”含义很有必要,表示酒店老板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的愿望,能给学生以当时社会的实感。
2.学生读书比过去仔细,没有一个同学把“孔乙己”误认为是真实的姓名,而且较快地体会到一个人活在世上,别人不知其姓名,只用绰号来代替,必然命运悲惨。有同学联系到《阿q正传》中的阿q。
3.有同学提出:“短衣帮”的“唠唠叨叨……”不好,引导他们读课文,弄清作者的意图,不是写短衣帮的不好,而是揭露老板的贪婪,冷酷。
4.要学生辨“踱”的含义,体会清闲自在、踌躇满志的神态。
5.“幸而”换词,学生换了“幸好”“亏得”“还好”。
6.有同学说孔乙己这个人应该用“穷酸”二字来概括,理解得较好。
7.把“不屑置辩”与“排”放在一块儿讲,一神情,一动作,均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的自命清高,有异曲同工之妙。
8.“不屑置辩”与“颓唐不安”是绝妙的对照。
9.“笑”是文中艺术化的一种手段。孔乙己的可笑,是为了抨击使人麻木的封建文化和吃人的封建制度。
10.反复写“笑”,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才能。孔乙己生活的环境冷酷,遭遇悲惨。作者以“笑”贯串全文,使悲剧的内容在“喜剧”的气氛中进行,悲喜互为映衬,增添了悲剧的色彩。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品背景、作者,积累生字词。
2.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3.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活状况,正确认识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反思现代社会与人的感情之间的冲突,关注亲情、关注身边的孤独人群。
教学重点:
1.把握剧中老人和男孩两个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2.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剧本的主题,领悟剧本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 演读法 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枣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现实中的枣又香又甜,我们都很喜欢。昨天让大家预习了《枣儿》这篇课文,那里的“枣儿”是不是仅仅是指现实中的枣吗?那“枣”的味道又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先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概述课文。
二、学生复述课文
1、一学生复述
2、其他学生补充
三、探讨研究
1、圈划文中感人部分、含义深刻部分,小组合作讨论“枣儿”的味道?总结从哪些语言中看出“枣儿”的味道?
设置以下几个问题引导学生:
(1)老人为什么留着这些“枣儿”?
(2)孩子为什么怀揣这一个“枣儿”?
(3)老人的儿子、孩子的父亲都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长久的不回来?
香甜 真实的“枣”是甜的
老人对往昔的回忆
孩子对父亲的回忆
老人对孩子的疼爱
老人和男孩对未来的希望
苦涩 现实生活中老人的孤独
现实生活中孩子寂寞的期盼
现代社会与人感情之间的冲突
2.请学生根据文章的语言和事例,总结老人和小孩的形象。
老人 满怀亲情、富有爱心、怀旧、传统、孤独,
面对生活的变化不失爱心、不失希望而又有所失落。
男孩 思念父亲、天真单纯、懂事
3.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以“枣儿”命名?
“枣儿”是全文的线索,是人物对白的话题。
4.“枣儿”除了指真实的“枣儿”,还有其它含义吗?
“枣儿”象征亲情、故乡、传统生活……
5.象征是现代话剧中常用的一种手法,文章中还有其它语句使用象征的吗?它们象征着什么呢?
6.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选用了两个相同的童谣,它们所表达的含义相同吗?如果不同,分别是什么?
7.请学生表情朗读高潮部分。
四、拓展延伸
文中的老人和孩子都没有具体的姓名,看来这个故事具有普遍性。现在请同学们看两则广告:常回家看看、有时间多陪陪孩子。用多媒体播放。(播客上有)
这两则广告和《枣儿》有很多相似之处,都反应了现代社会的亲情缺失。
1.同学们中有没有父母不在身边、亲人不在身边的,如果有,你们想对远方的亲人、远方的父母说些什么?
2.如果你是老人的儿子、男孩的父亲,或者广告中老人的亲人、女孩的父亲,此刻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五、课堂小结
?枣儿》是香甜的,也是苦涩的。那一声声苍凉的、稚嫩的呼喊,发自内心,像根在呼吸,像泉在喷涌。面对这呼喊、面对这期盼,我们发出良久的深思……
六、布置作业
1、自选角度,针对《枣儿》写一篇感悟,字数300字以上。
2、预习《音乐之声》
七、板书设计
老人 儿子
枣儿
男孩 父亲
象征
亲情
故乡
传统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