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评估标准应该明确,以便测量学生的学术进展,教案可以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好地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学习,九九范本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课文猫的教案模板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课文猫的教案篇1
[教学目的]
1、借助工具书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整理和复习一般常见的文言词汇和句式。
2、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和体会对比手法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3、了解并认识作者及《史记》的历史、文学价值,以及对后代的影响。
[教学重点]
设问启发学生梳理故事“完璧归赵”的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品读体会故事“渑池之会”的语言艺术;琢磨感 悟“将相合欢”的对比深度。
[教学设想]诵读、提问、讲解、质疑
1、超越常规字词教学,引导学生品鉴《史记》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立足于课文三个故事,各自确定一个教学重点,连点成线,注重人物形象思想性格的完整性和丰富性;集中突破,深化学生对人物描写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语(作者生平见补充资料)
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最为耻辱的腐刑后,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导入
二、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译文见补充资料)
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落实文句翻译。(语法点见补充资料)
这篇课文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传全文记叙了战国时代赵国的四个重要人物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的事迹。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文中 共讲了几个故事?请简要概括内容:
廉蔺简介(1—2节)
完璧归赵(3—13节)
渑池相会(14—16节)
负荆请罪(17—21节)
三、完璧归赵:梳理矛盾,把握人物
[问题]:
①。课文是怎样描写蔺相如出场的?
相如是在秦国威逼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课文先写赵国君臣面临的“三难”:秦王求璧,贪婪霸道,一难赵王。面对秦王的易城求璧,赵国君臣深感“矛”或“勿予”两难,才有“求人”报秦之议,缪贤荐才之举,赵王召见之事,相如入秦之行。(虎狼之秦易城求璧,诚意少而诈骗多,赵王为难,相如不易,矛盾愈尖锐,愈能显示相如化“两难”为“两全”的智勇。)
②。蔺相如出使秦国后,与秦国绕着和氏璧展开了一场怎样的比智比勇的外交较量?
相如使秦,智斗秦王集中显示了他成竹在胸,从容应对的大智大勇,矛盾双方围绕“保璧”与“骗璧”展开三个回合的较量:第一个回合献璧取璧。献璧之后,相如敏锐地觉察到秦王“无意”偿赵城。相如略施小计,收回璧后,对比赵王“修敬”和“秦王”倨傲,面责秦王无理无偿,最后以人、璧俱碎的誓言来威胁对方,迫使他不得已“辞谢”割城。
第二个回合,归璧于赵。相如看出秦城“实不可得”,就一方面以“赵王恐,不敢不献”的话来迎合秦王的虚荣心,一方面向秦王考虑到急切不能得璧,被迫接受了条件,于是相如采取断然措施,暗中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第三个回合,廷斥秦王。蔺相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援引历史,揭露秦国历朝历代,背信弃义的惯用伎俩,并理直气壮地告诉秦王,和氏璧已送回赵国,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秦王无可奈何,至此,相如取得了“完璧归赵”的胜利,化解了赵王的困窘,打击了秦国的威风,捍卫了赵国的尊严。
四、渑池之会:品味语言,把握人物。
[问题]:
①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
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
②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又有怎么样的反应?
“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针锋相对,毫不畏惧。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蔺相如的“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有什么含义?
秦王不肯击缶,蔺相如一句话,改变了他的念头:“五步之内,请以颈血溅大王矣!”无须高声,无须宏论,蔺相如交代了两个事实,作了一个暗示。两个事实是:
1、两人五步之距,秦王已成蔺相如的人质;
2、在秦王面前是一个敢“以颈血溅大王”的人,是一个大智大勇,敢说敢为的人,是一个不顾生死,死而更勇的`人。一个暗示是:我要与你同归于尽!无庸置辩的事实,凌厉明确的暗示,秦王除了服从,别无选择。结果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概括: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表现方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五、负荆请罪:感悟思想,把握人物。
[问题]:
①蔺相如怎样处理与廉颇的矛盾?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
②这个故事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方法来描绘人物?
[明确]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使主要人物相得益彰,形象性格更加鲜明突出。作者以廉颇的居功自傲,心胸狭隘,反衬蔺相如的豁达大度,顾全大局。廉颇炫耀自己“有攻城野战之大功”,鄙视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蔺相如在与舍人的对话中则说:“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同时,作者又以廉颇重视军事斗争,轻视外交斗争,反衬蔺相如的见识卓尔不凡,超人一等。
③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
六、总结主题和艺术特点
(先教师示范——人物刻画)
以上,我们抓住三个故事,各有侧重地解读了司马迁的写人艺术。完璧归赵注重在矛盾冲突的发展变化中刻绘人物。“渑池之会”注重简洁平实,凝练传神的语言来描绘人物,“廉蔺合欢”注重在对比、反衬中凸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实,三个故事中,这些表现手法的运用不是绝然分开,相反,司马迁非常注重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对比反衬,贯穿始终,语言出彩,比比皆是;矛盾冲突,起伏跌宕,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既要相对集中,突出重点,又要整体着眼,前后勾勒,以求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充实、完整的理解。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代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我们写作借鉴:
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形象。(三个故事,集中、凝练、鲜明)。
2、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如完璧归赵,秦求赵璧又不予之城,秦强而赵弱,矛盾陡起,蔺相如分析了形势,并入秦请完璧归赵,情节已趋缓和。秦廷受欺,相如睨柱,又紧张,秦王答应相如的要求,又趋缓和,相如欺秦王,几被处死,情节紧张,秦王终于毕礼而归之,不再索璧,又趋缓和,相如因功拜上大夫。秦因璧事攻赵,又紧张,引出渑池会,归国拜上卿,廉颇与之争位的矛盾。)
3、以富有代表性的细节刻画人物。
4、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人物。
课文猫的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1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及以下词语:体内、木板、紧贴、赶紧、医生、病人。
2、默读课文。了解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培养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听诊器是怎样制造出来的。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法,朗读感悟教学法。
教具准备:
生字卡、实物听诊器。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听诊器)同学们,请你们看这是什么? (这就是医生给病人看病时经常用到的听诊器。)(板书:听诊器)
2、(简介听诊器)它叫听诊器,可以听到人体内的各种声音,比如:呼吸声、心跳声。 鲁班发明了伞,谁发明了听诊器?又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15、听诊器的由来)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3、读了课题后,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同桌互相正音。
2、读准字音。 翘舌音:诊、治 后鼻音:胸、腔 f 、 h区别:肺、核、划
3、交流记字方法 熟字加偏旁:了------疗 反------板 尊------蹲 昆------棍 空------腔 斤------析 开------研 交------效 换偏旁: 珍------诊 孩------核 浇------跷 揍------凑 游戏识字:板:用木头当板子 内:一个人走进去了 弯:一个人弓着腰 克:十个兄弟站在一起
4、自由读,开火车读,小组读。
5、小组互相检测生字的认读。
出示写字卡片
1、读准字音。(方法同上)
2、给生字找朋友,进行扩词。
三、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检查学生课文的朗读,并指导长句子的朗读。如:(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而痛苦地死去。)
(雷奈克/每天都用小木棍/仔细听病人内脏的声音,然后/分析研究,作出诊断。)
3、学生小组探究课文写了什么事?
四、指导写字
[说明;生字放入田字格中]
1、分类指导,师示范并提示。 左右结构的字:“吸、板”注意左窄右宽,“木”作偏旁捺要点,“吸”右边只一笔。
上下结构的字:“克、变、紧”注意上短下长,“弯”的下边是“弓”。
半包围结构的字:“近、病”里面要写宽些。写好“辶”
2、学生书写,师巡视指导。
3、作业展览。
五、作业
抄写字词。
板书设计:
听诊器的由来
效 疗 研 板 蹲 棍 腔 析
诊 核 跷 凑
内 弯 克
课文猫的教案篇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揭题质疑,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生字中前鼻音较多,如“厌、滥、贫”等,让学生多读读,还要特别注意多音字的读法,如“树冠”、“埋怨”、“暖和”等。
2、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条理,让学生在自读中知道小云雀和妈妈都飞到了哪些地方,分别说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知道“心愿”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吗?
出示文中写小云雀心愿的话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注意读好“太重要了”、“我一定”、“重新变成绿洲”。
(指名读,齐读)
二、精读课文,感悟“心愿”
(一)设问过渡
小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为什么会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呢?(板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这个故事吧。
[这部分的设计意图:直切重点,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二)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过渡:“夏天到了,云雀妈妈带小云雀到外面去看看。”他们先来到了哪儿呢?
我们也跟着云雀一起飞去看看吧!
1、观看课件:一片贫瘠的沙漠,到处都是沙子,寸草不生,狂风肆虐,黄沙漫天飞舞。
(学生交流感受)
你们愿意待在这儿吗?小云雀愿意吗?
指导读小云雀的话
理解“埋怨”
(语气中带点责备,这就是埋怨。)
有感情地朗读
2、妈妈又是怎么说的?(指名读)
看到茂密的森林逐渐变成贫瘠的沙漠(出示对比图片)
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说)
云雀妈妈也是这样想的,每当她想起这儿以前是茂密的森林,而如今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她就觉得——(心疼)。
谁再来读一读云雀妈妈的话?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齐读)
课文猫的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运用数数的经验比较7以内的两个集合的多少;
2、体验与同伴共同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大池塘两个(圈)、背景音乐(小猫钓鱼)、黑板架两块;
2、钓鱼竿15根、纸质餐盘人手一个;
3、三色(红、黄、蓝)小鱼若干(大小、花纹不同);
4、装有数量不等的小鱼餐盘若干;
5、小猫图片两张。
活动过程
一、游戏:钓鱼(体验钓鱼的方法)
导入语:我是猫妈妈,今天我们一起去钓鱼。
提问:小猫们,你最喜欢吃什么鱼?
小结:池塘里的小鱼颜色不同、大小不同、身上的花纹也不同。
玩法:站在岸边轻轻地用鱼竿钓自己喜欢吃的小鱼,钓到后放入自己的餐盘里。音乐停了游戏结束,把鱼竿放回池塘边。
二、比一比:谁钓的鱼多(运用数数的经验比较7以内的两个集合的多少)
导入语:找个朋友比一比,看看谁钓到的鱼多。
游戏后分享:哪盘鱼多?你是怎么比的?
小结:鱼少的时候,眼睛一看就知道有多少;鱼多的时候,需要数一数、比一比。
三、找一找:小猫爱吃的鱼(运用数数的经验比较7以内的两个集合的多少)
玩法:每人有两盘鱼,找到多的一盘鱼送给小猫。
游戏后分享:这些都是小猫喜欢吃的鱼吗?哪盘鱼多?你是怎么比出来的?
小结:眼睛看不出的时候,就可以用数数的办法来比出鱼的多少。
课文猫的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在游戏和操作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2、懂得参与各项活动都要抓紧时间、珍惜时间。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分钟能干什么”。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如珠子和绳子,套环,弹珠和筷子。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能告诉我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觉?会是什么呢?(时钟)
2、时钟有什么用呢?(它能告诉我们时间,它和我们生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3、钟面上有什么(12个数字,三跟针,时针,分针和秒针),那你觉得一分钟会有多长呢?那我们一起看一下,心里默数秒针一共响了几个滴答?好,仔细听,预备,开始。
4、你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秒针走了一圈)一共响了几个滴答?(60个)
教师小结:秒针走一圈响了60个滴答表示60妙,也就是一分钟。
二、在游戏中体验一分钟的长短
1、提问:在一分钟内我们可以完成什么事情呢?
2、游戏:今天我们小朋友也来亲自体验一分钟长短,我们先来做几个定格游戏好吗?
(1)木头人游戏。刚才的一分钟你看到同伴怎么啦,学习同伴的样子。那心里怎样想的?你觉得这一分钟是长还是短?你在什么时候也感觉时间特别长的?
(2)金鸡独立。(教师示范)当时钟开始走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做动作,时钟停我们的动作也停。准备好了吗?
3、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感觉一分钟长还是短呢?(长)原来我们在等待在坚持或者痛苦的时候,就会觉得一分钟很漫长。
三、在操作中感受一分钟的长短
1、教师介绍操作内容,让幼儿知道每组的材料都是不同的。(搓团圆、串珠、夹珠子、拍皮球、套圈)
2、教师介绍操作规则:时钟开始走我们才可以开始活动,时钟停,停止活动。然后把你活动的结果记录到表格里。比如说你拍10个球就用数字10记录下来。看看大家一分钟里能干些什么?
3、提问:你一分钟做了些什么?边提问边结合记录表讲述。
4、提问: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每组的结果不一样?
5、教师小结:虽然时间相同,但每组做的事情不同,有的比较难,有的比较容易,所以结果也不同;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
四、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1、介绍一下名人一分钟内可以做的事情。
跑步。明明经常练习跑步,一分钟可以跑200多米呢,他在运动会上还得了冠军呢?
穿衣服。红红小手可能干了,起床只要一分钟就能穿好衣服,冬天还不容易着凉。
口算。方方一分钟能做20多道算术题,做得又快又准确,是班级里的口算大王,大家都夸他真聪明。
2、讨论:只要我们珍惜时间,就能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那我们怎样来珍惜时间呢?
3、小结:做事专心,不拖拉,今天的事情今天完成,都是珍惜时间的好方法。其实时间是很宝贵的,这一分钟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了,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的时间,不要让它白白地浪费,让自己学习好、生活好,精彩度过每一分、每一天。今天老师还为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关于时间的儿歌,想不想听。
活动延伸:
日常生活中教育幼儿节约时间。
课文猫的教案篇6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描写的生活情景。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
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我们曾随课文一块登上过黄山,欣赏过黄山奇石,到过贵阳黄果树瀑布,领略了那里的独特风光。大自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大画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同学们还想不想作一次长途旅行,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北国,领略一下那里的独特风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呢?(生质疑)带着问题到课文中去找吧!(指名读课文)
2、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还有那些地方不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学习结果)
三、自主探究: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和感受拿到小组中去交流吧。把你的疑问提出来让小伙伴帮助你。
2、小组汇报学习结果,每组选一个代表汇报。
四、品读课文:
1、课文读完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表达吗?(美)作者老舍先生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景色美、人情美、语言美)
2、你最喜欢的是那一部分,找出来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可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得体会)
五、知识拓展:
1、出示“能力大考验”课件,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画面,设计解说词,再小组中交流一下,然后小组选派一个代表汇报。
2、为自己搜集的图片配上解说词。
六、作业:
搜集自己家乡的有关图片,写一段文字,想别人介绍自己家乡。
课文猫的教案篇7
学习目标:
①复述故事情节,理解创作手法,激发学生探求欲。
②感受文中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③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
教学重点:
感受体味两种主要情感:①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②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课前准备:
学生:熟读课文,熟知故事情节。
教师:准备投影片。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国人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有趣的话题,我们童年时候便不乏疑问,后来随着我们知识的增多,我们豁然开朗。但是,在人类科技不发达的蒙昧时代,人类却无法解释自己诞生的奥秘,他们会借助各种奇幻的想象来给自己的疑问画个美丽虚幻的圆,来告慰自己渴求的心灵。今天,就让我们窥探一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人类起源这一问题的吧。
整体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内容。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内容。二是锻炼学生听说能力,培养学生筛选、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教师学生适时提示补充。
③讨论:a.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
b.你也发挥自己的想像,对女娲造人的动机、经过做另一种推测,说给大家听听。
女娲造人的情节显然是想像的,要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明白,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人的诞生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试想,没有了这种想像,还有神话故事的存在吗?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而第2个讨论题,是让学生锻炼自己的想像力,合理即可。可以先四人小组讨论,选出想像奇特、合理的在全班交流。
探究品味
①讨论:说说你对女娲的认识。
对女娲这个形象的认识,应该是这节课探究的一个要点。讨论时要提醒学生紧扣课文语句分析认识。教师最后明确:
女娲是本篇的核心人物,她是神通广大的“神”,但是她也有人的孤独感。她走在莽莽榛榛的原野上,感到“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她也有人的喜怒之情,她会笑,她会假装生气,她甚至会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就是她的这种创造力,世上诞生了人类。她得到了做母亲的天伦之乐,她忙忙碌碌,像母亲一般勤劳智慧。她哪里是神,她分明就是人,她有人的情感,人的心态,人的智慧,人的生活体验。从她身上,我们看到神话的情节是想像的,但又是真实的,是合乎现实生活的情理的。
②速读课文,划出文中表现对人类诞生的喜悦心情的句子,讨论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充溢在整篇文章中,这也是本课体现合理丰富想像力的地方。对课文中有关语句,教师可从两方面提示,一是女娲在造出人之后,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这生命是她一手创造出来的,她的笑,体现了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二是这种喜悦感,还体现在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如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许多小人的欢呼跳跃等。而学生对这种喜悦感的感受则可引导学生扣住“喜”来谈,如有了人类,大自然才有了生气,蓬勃起来;有了人类,女娲不再寂寞、孤独;有了人类,世间也就有了温馨,有了爱,更重要的是,有了创造……也可以从另外角度引导学生感受,如人类生命的可贵,人类生命与自然的关系,要珍爱生命等。
③比较《女娲造人》与《伊甸园里》,拓展思维空间。
[讨论]在我们中国,有女娲造人的美丽神话;在西方,也有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教材综合性学习“追寻人类起源”中的参考资料:上帝造人的宗教神话《伊甸园里》)。这两篇神话都是想像的,你更喜欢哪一篇?说说理由。
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可以拓宽思维角度,从文章情节的想像、文章结构、语言、思想感情等诸方面去分析。教师不要限制在只应该喜欢哪一篇上,但是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世界各民族都有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古代神话、传说,表现远古时代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这都属于人类文化宝库的一部分,而我们往往也可以从阅读这类文章中得到新的感悟。
教师总结
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们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追索,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布置作业 ①摘抄课文中优美的词语。
②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课后记:比较阅读、体验阅读是本文进行阅读的主要特点,通过全文的学习,提供给学生一种学习神话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搜集、筛选、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课文猫的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结合语境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成语“四面楚歌”的出处。
2、想象说话,感受名将刘琨在困境中的心境,对他“一曲胡笳救孤城”的智慧之举产生敬佩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研读重点语句,根据胡笳曲所表现的情感,动笔写家书,体会家人的思亲之情。
4、拓展古诗《登幽州台歌》和《春望》,感悟诗的意境,体会刘琨的心情。(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经典的力量)
教学重点:
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线索,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说话,对刘琨“一曲胡笳救孤城”的举动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过程:
课前:出示资料——四面楚歌
楚汉相争时,项羽的楚军被刘邦带领的汉军重重包围,刘邦让汉军唱起楚歌。楚军听见四周传来的楚歌,军心动摇,战斗失败。最终项羽在乌江边自刎。
一、一座孤城
1、齐读课题
释:胡笳
孤城:孤,孤立无援。课文中的“孤城”就是晋阳城
2、晋阳城是怎样成为一座孤城的?(板书:一座孤城)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1——2节
交流(兵力悬殊、援兵未到、兵力减弱、粮食减少)
3、出示相关的句子,指导朗读
有一年,匈奴骑兵五万人马入侵,将晋阳城围得水泄不通。
当时晋阳城里守军不过两千,刘琨一面调集军队准备死守,一面派人出城求援。
几天过去了,援军还未来到。
城里的兵力在减弱,粮食在减少。
二、一声声长啸
1、眼看守城即将被攻破,作为总指挥的刘琨怎么不急呢!(板书:急)
2、刘琨急得寝食难安,一天晚上,他登上了城楼。
(出示:这时,城里城外一片寂静,一轮明月挂在空中,月光下,远处匈奴骑兵的营地隐约可见。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
刘琨登上城楼,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 …… (根据课文的描写交流朗读)
然而他看不到______、看不到______、看不到______……(交流)
3、出示比较: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冷月、荒漠、山丘、孤城……
刘琨凝视远方、面对边塞的月亮、沙漠、山丘、晋阳城……
同样是这些景物,为什么在刘琨眼中,月亮是冷的,沙漠是荒的?
课文的用词简单凝炼,但用意十分深刻。这些景物其实是刘琨内心的真实写照。这样的写作方法,叫做借景抒情。
此情此景,大将军刘琨怎不伤感、怎不忧郁啊!再次指导读好句子。
4、刘琨禁不住发出一声声长啸(板书:一声声长啸)和“啸”搭配的词一般有“虎啸、海啸、北风呼啸”,此情此景,刘琨要像虎啸一样喧泄,像海啸一样呐喊,像北风呼啸一样表白——那是一种不同寻常的叫声。(出示:似乎在说:“ _______”。)
(交流)一声声长啸,就是一阵阵“忧”啊(板书:忧)
5、此刻的刘琨,正所谓报国无门,有家无回,他怎么不郁闷,怎么不忧愁,怎么不伤感啊!结合唐代诗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体会大将军刘琨的心情(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chuàng)然而涕下。)
三、一曲胡笳
1、一声声长啸,把匈奴兵惊醒了,也启发了刘琨,他叫人取来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朝匈奴兵营地吹奏起来。(板书:一曲胡笳)
出示:胡笳曲是那么悦耳动听,又是那么哀伤凄婉,就像是年老的慈母在呼唤久别的孩子,又像是年轻的妻子在思念在外的丈夫……
轻声读读这句话,曲能传情,胡笳曲里又有一种什么样的情呢?(板书:情)
(交流,变换各种不同的句式朗读)
(音乐起)听,这就是悦耳动听,哀伤凄婉的胡笳曲,那声声乐曲就像是——那声声乐曲又像是——
匈奴兵听到那些悦耳动听,哀伤凄碗的胡笳曲,就好像听到了——又像是看到——
2、一曲胡笳寄深情,一封家书传亲情,假如你是匈奴兵的.父母,你会说——假如你是他的妻子,你会说——假如你是匈奴兵年幼的儿子,你最想说——(分别出示)我亲爱的儿子:____
我久别的丈夫: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慈祥的爸爸: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学们,请你选其中的一个角色,为远在他乡的匈奴兵写一封家书吧,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
交流(再次指导读好课文中的句子)
3、是啊,这胡笳曲就像是这一封封情深意长的家书啊,那是一份思乡念亲的深情啊。正如杜甫在《春望》中写到(出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dǐ)万金。白头搔(sāo)更短,浑欲不胜簪(zān)。)
四、千古佳话
1、齐读第7、8节,体会千古佳话的含义(板书:千古佳话)
2、根据板书谁能来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34一曲胡笳 救孤城
一座孤城急
千古佳话 一声长啸忧
一曲胡笳情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