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自己的心得能够帮助我们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心得的撰写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及其优缺点,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5篇,供大家参考。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1
亦师亦友 一身本领倾囊相授
多年过去了,本可躺在“功劳簿”上轻松度日的朱有勇一点都没改变,他一如既往地选择和团队并肩作战,并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上。
“朱老师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团队成员魏薇告诉记者,团队每一个成员他都悉心指导。如果在工作中你出了错,他会“骂”你,但“骂”过之后就不记得了;如果在工作中你遇上难题,他会教你,但教过之后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朱老师的学生研究方向是在生物多样性的大框架下有着不同的领域,他会针对每个人的研究领域,制定专项指导。”团队成员杜飞回忆,她读博时有次在弥勒的葡萄园中做实验,寻找葡萄即使遭遇大雨也不会减产的方法,但总找不到原因。正烦恼时,朱老师来到葡萄地边,裤脚都没来得及卷就迈进地里,走到身边询问情况。“就这样,朱老师和我在葡萄地里试验了好几个小时,了之前的困惑。”杜飞说。
朱有勇下田和学生们一起干活不是新鲜事。“每年年底石林县的试验田里三七出芽时,朱老师都要呆上一段时间,和大家蹲守田边采集资料。”团队成员金怡吉说,从进入攻克三七连作障碍项目组以来,连续4年朱老师都和学生们一起,早中晚“三班倒”采集资料。
“大家要好好干,多在田里为农民解决问题。”在团队成员叶辰印象中,这是朱有勇常说的话。“只要老师没有出差,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他一定雷打不动在办公室里。因此,做学生的更不敢有半分松懈,朱老师想到什么问题,就会主动找学生讨论,经常会进实验室亲自指导实验。他指导每一个学生都亲力亲为,不管硕士、博士,从不假手他人……朱老师的脾气很倔,可是在研究中,正是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将我们带往新的科研高度和崭新的领域。”叶辰说。
在团队建设中,朱有勇是一位仁慈宽厚的长者,非常注重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几年前他用自己所得的奖金设立“朱有勇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云南农大的优秀师生,以鼓励他们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勇攀高峰。
“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我们都愿意和朱老师沟通。”团队成员朱书生说,和朱老师一起工作了10多年,不知不觉中你就没有了与院士对话的压力、与长辈说话的拘谨,有的就是挚友之间的闲谈。他从小学聊到中学、大学,从校长聊到院士;在他心情好的时候,会和我们讲述他的过去、他的故事;在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吐露心中的不快、心中的烦恼和心中的忧愁。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2
曾有企业开出10亿人民的高价要买朱有勇无农药的天然有机三七的技术,被朱有勇严词拒绝,却又愿意把这项技术免费让给当地的贫困百姓。在朱有勇眼里,科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自己谋利,而是让所有老百姓受益。从此,朱有勇就定下了谁都不许利用他的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的规矩。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在数十亿的巨大财富面前不为所动?也许只有理想信念足够坚定的人才能做到。朱有勇的初心并不是为了研发出天然有机三七来谋利,而是他看到三七容易生病,常年困扰农民,为了帮农民解决困难而进行科学研究。在朱有勇看来,自己从来都只是一个会种地的农民,让自己深爱的土地长出健康的庄家才是他的奋斗目标,多年没有攻克的难题也没有让他放弃。如果选择放弃,在他那里只是没有攻克一个技术难关,但对很多农民而言却可能是困扰他们谋生的大难题。
曾经有一组数据显示,很多高考状元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选择了金融类或互联网专业,而选择医学和科研类专业的寥寥无几。在金融类和互联网专业的背后可能是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将来更优质的物质生活,他们可能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选择医学类专业将来可能要常年站在手术台上,也许可能连休息和吃饭都无法保障,选择科研专业可能要做好此生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准备。
过去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是因为过去最体面最优质的职业就是出仕,现在可以说出现了“学而优则商”之说,因为大家都在追求最优质的物质生活。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亦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但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如果每一名具备高能力的人都在为自己谋福利,那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重任又该由谁来扛?中国儿科哮喘界的知名专家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盛锦云教授,今年85岁高龄依旧坚持每天看40位病人,医院想让她多休息,一天只给她看10个号,但在她看来,看好一个就是造福一个家庭,只要她的身体条件允许,她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大能力更要有大格局,盛锦云教授因为眼里有病人,甘愿每天超负荷工作,只为尽可能造福一个家庭,朱有勇院士因为眼里有贫困户,甘愿放弃数十亿的巨额财富,只为让更多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他们就算只是一支蜡烛,也会伫立在广场中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而再亮的电灯如果拉上了窗帘也不及广场上的一直蜡烛照得远。当我们有能力去造福他人的时候,应该像朱有勇一样穷尽自己本领去造福他人、帮助他人解决困难,这位只会种地的“农民院士”胸怀广袤的祖国大地,他所蕴含的“精神富矿”岂是数十亿现金就能撼动的?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3
海纳百川 更多人才脱颖而出
分外看重团队精神的朱有勇,尽自己所能为团队成员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已是朱有勇培育人才公开的“秘密”。
导师与学生合著的论文,通讯作者是导师,这是学术界的“惯例”。但在朱有勇团队里,负责论文试验和撰写的研究生是第一作者,团队年轻老师参与指导和修改可以成为通讯作者。
“把更多机会让给年轻人,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提高水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锻炼和培养人的过程。”朱有勇说,团队的成员都年轻有为,他们的辛苦理应得到回报。
黄惠川告诉记者:“朱老师是实干家,他常常告诉大家,在这个研究团队里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回报,我们干起来也特别有劲。”黄惠川对此感慨颇深。
“创造条件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做各自最擅长的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保持好团队的活力、竞争力。”这是朱有勇一直践行的育人之道。
团队成员李成云是2004年加入到团队中来的,他离开原单位本打算到省外寻找发展机会。得知消息的朱有勇找到他,极力主张他留在云南,加入团队。“到团队不久,朱院士就把农业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交给我,担负起很多研究项目的工作。”李成云说,完成了两个国家973项目,自己也成为了973首席,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接下来承担的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让我成长更为迅速,获得了云南省第二届兴滇人才奖以及云岭学者等人才称号。
和李成云一样,朱书生的成长得益于加入了一个团结、创新的研究团队。这位慕朱有勇之名从北京来到云南的年轻人,在刚来的第一年就承担了省科技攻关项目,在同学中成为独立负责科研项目的第一人。40岁出头的他,如今已是云南农大植保学院院长、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我很庆幸加入到这个团队,是这个全国一流的平台让我成长成才。”朱书生感慨地说。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4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是典型的民族“直过区”,经济建设起步晚,整体受教育程度低,是全国扶贫攻坚工作重点县。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在澜沧开展定点扶贫工作。时年60岁的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院士主动请缨:“我年轻,我来干!”他把院士专家工作站建在了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带领团队一竿子插到底,在这个寨子扎下根,一待就是五年。
冬季马铃薯和林下三七是朱有勇科技扶贫的重点产业示范项目。“冬春季节,北京各地餐桌上的洋芋丝,5盘中有4盘是云南产的”,从2013年开始,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澜沧“冬无严寒”的特殊气候条件,避开降雨导致的病害多发期,在云山村种植冬季马铃薯,因种植产地较少,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同时,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调研发现,澜沧县境内有大面积退耕还林的思茅松,是三七等名贵中药材最适合生长的环境,针对这一当地区位优势,中国工程院定点扶贫项目组在澜沧县建立林下有机三七种植示范基地和育苗基地。如今,冬季马铃薯从最初100亩的技术示范推广种植到17000亩;林下三七从2亩示范扩大到了8000多亩,成为澜沧县脱贫摘帽的重要产业。
30多年来,朱有勇带领团队不断创新突破,从利用物种多样性创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到如今把生境多样性研究应用在三七、冬季马铃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等特色产业,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让农民得到实惠。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我们要传承和发扬朱有勇院士的精神,胸怀家国,脚踏实地,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时代楷模精神心得体会篇5
“两个孩子一落水之后,我就看到他,从大约一百米地方飞跑过来,跳到水里去救那个娃儿”目睹了事发全过程王显才说,王红旭把一个女孩救起来了,又去救那个男孩。“如果当时他放弃救那个男孩,他一定存活得下来,但是我看他一直没有放弃”多亏了王红旭老师,两个孩子才得以幸存,王老师留给这个世界最后警示,就是暴露出来这个问题——未成年人防溺水安全教育!随着气温逐渐升高,未成年人溺水等安全事件进入高发期。很多学生经受不住水诱惑,会三五成群到泳池河边或一些开放水域游泳玩耍,从而造成安全隐患,学生溺水事故进入高发期。这就对教育部学校家长等社会各方面,提出了更加严格要求!防溺水安全教育,不容忽视!!!王红旭老师,救人英雄,一路走好!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