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丰富的心得体会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情况,每个人只有认真写好体会,才能得到进步,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感动中国2024年心得体会6篇,供大家参考。
感动中国2024年心得体会篇1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感动中国20xx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今天(3月3日)播出,本年度《感动中国》的特别致敬环节聚焦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中国航天人。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感动中国》节目制片人、总导演告诉我们,中国航天近年来的'发展成绩斐然,给中国人带来了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将荣誉献给中国航天人,实至名归
感动中国2024年心得体会篇2
3月22日,河北省阜平县马兰村飘起雪花,灰蒙蒙的天,一如村民们悲伤的心情。
大伙儿不能相信,他们挚爱的邓小岚老师就这么突然地走了!
3月19日下午,马兰小乐队创建人邓小岚,在村里筹备马兰音乐节时,突发脑血栓,抢救无效,于21日深夜在北京去世,生命定格在79岁。
在铁贯山脚下的月亮舞台,马兰村党支部书记孙志胜看着眼前一切,恍如隔世。邓老师和孩子们在台上欢快唱歌的一幕幕,在脑子里不停闪现。他掩面而泣:“邓老师把所有牵挂和关爱留给了马兰,她永远是我们最亲的亲人!”
邓小岚是原晋察冀日报社社长邓拓之女,战火纷飞的年代,邓小岚被寄养在马兰村附近一户村民家中整整3年。对她来说,马兰村是她的第二故乡,在生前最后18年里,她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个小山村,去年刚刚建成的月亮舞台是最好的见证。
早在2003年清明节,马兰小学20多名小学生参加烈士扫墓活动。活动结束后,邓小岚想跟孩子们一起唱支歌。然而,只有一两个孩子会唱歌,还都跑调……
“没有音乐的童年是苍白的,我想让他们的童年变成彩色的。”退休后,邓小岚扎根马兰,建起“音乐教室”、组建“马兰小乐队”。从此,一双双小手弹奏着乐器,让世界名曲回荡在大山深处。
为了让孩子们能有表演机会,邓小岚在铁贯山下、胭脂河畔建起月亮舞台。就在月亮舞台接近竣工的时候,马兰的歌声,从山林间的小小舞台,传向更远的地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现场。
今年2月,以“马兰小乐队”为前身,44名阜平山里娃组成的“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两度登台,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和闭幕式唱响《奥林匹克颂词》,用质朴的歌声感动了世界。
“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8岁的张艳琪听到邓老师去世的消息后泣不成声。她说:“跟邓老师学唱歌的日子特别开心,能当邓老师的学生我感到很自豪,我会永远记着邓老师。”
合唱团的学生家长自发在网上进行追思和吊唁,用自己的方式怀念邓老师。
张艳琪的父亲张秀广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以后的路上,我们再也看不到那位骑着电车,为孩子们成长跑上跑下的老人了,我们要感谢她老人家付出的一切,邓老师一路走好。”
3月22日,马兰村村民席金海从手机上看到了邓小岚去世的消息。“这心里可难受哩。我的三个姑娘都跟着邓老师学过音乐,山里孩子不一定成为音乐家,但音乐能让孩子们开眼。”
席金海的小女儿席庆茹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成员之一,一直跟着邓小岚学习音乐。从电子琴到小提琴,给份乐谱,席庆茹都能拉一段。“后来我发现,孩子要是爱好这个东西,就不会影响学习。”席金海说,更重要的是,他发现有了音乐做伴儿,小孩子似乎更快乐。
这些年,邓小岚的付出与坚持,马兰村每一个人都看在眼里。
18年来,她每个月两次来马兰,风雨无阻,来回奔波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五周。
慢慢地,音乐的种子在小山村里生根发芽,马兰村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女孩用白粉笔在课桌上画出钢琴键,比着指头练习;山村的小路上,男孩子背着吉他结伴而行……
最动人的是,大人们在地里劳作,孩子们在一旁练琴。一个弯着腰,一个低着头;一个在播种,另一个也在“播种”。
2013年发起“马兰儿童音乐节”,2015年为山里娃打造三层“音乐城堡”,邓小岚为马兰村辅导过的200多名学生,很多已经上高中、读大学,其中有10余人在大学里读艺术专业或毕业后从事艺术教育。
马兰小学校长陈业田回忆说:“邓老师来一次住十天半个月,每天下午到学校上课。小学下午都是社团课,喜欢音乐的孩子就去找她学,周六日去她的住处学。”
陈业田说,学校下午的社团课无非就是学校大合唱,自备的乐器也大多是小鼓、锣,“但邓老师带来的不一样,是长笛、竖笛、手风琴、小提琴、吉他等乐器。邓老师每次都说,一个孩子的童年哪能没有音乐”。
“音乐让孩子们体会到美好,他们变得更乐观、更自信了。”阜平县城南庄夏庄学区中心校校长刘凯是“马兰花儿童声合唱团”带队老师,他经常和邓小岚一起带孩子们排练。说起邓老师,他几度哽咽:“过年邓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包饺子呢,总觉得这事儿不是真的。”
这两天,刘凯不时拿出手机,翻看照片,里面记录着他和孩子们与邓小岚老师一起生活、一起排练的点点滴滴。他感伤地说:“邓老师为马兰村付出了太多,邓老师走了,但‘马兰花’不会凋谢,我们要把邓老师的爱延续下去。”
“如果有一天,你来到美丽的马兰,别忘记唱一首心中的歌谣,让孩子们知道,爱在人间……”
邓老师走了,歌声却永远留在了村里,留在了人们心中。
感动中国2024年心得体会篇3
20xx年,周秀芳放弃退休安逸生活,不远千里到湖南溆浦山区支教助学,被亲切称为“支教奶奶”。
四年多的时间,周秀芳将数万宁波市民的爱心源源不断地“搬运”到溆浦山区,共捐建希望小学27所,近400名贫困生得到结对帮扶,累计捐款物近3000万元。她拖着严重腿疾,积极为山区脱贫努力奔走,不但帮助溆浦当地铺路造桥、发展产业,还远赴吉林延边建立周秀芳爱心驿站,完成128名贫困学生结对助学。
她的事迹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广等中央、省、市50多家主流媒体密集报道。她也先后荣获中国好人、全国脱贫攻坚“奉献奖”、全国最美志愿者、“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20xx年度人物等荣誉。
表彰活动中,大屏幕上出现了周秀芳与山区孩子在一起的身影:“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在她事迹介绍的vcr后,这句话留在大屏幕上。
走上领奖台的周秀芳,步履因为病痛的膝盖而迟缓,但她爽朗而饱含深情地讲述,让人感受到她身上蕴含的无尽力量:“这些日子,我每天都要不停接电话,有需要帮助的,有想去帮助别人的。”她欣慰地说,明天她就要去湖南,经她牵线捐建的10所希望小学落成了。
“加入我们爱心团队的群体越来越多,鄞州的党委政府也非常支持我们的爱心帮扶事业。我最想说的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扶贫先扶智,把贫困地区的教育先搞上去,再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最后,周秀芳坚定地说:“只要我的膝盖允许,只要山区孩子需要,我还会一直去帮助他们。”周秀芳的讲述一次次被热烈掌声打断。而她对孙辈带些歉疚的告白,更让人热泪盈眶。
感动中国2024年心得体会篇4
有人选择优越的大城市生活,她毅然决定回到革命老区;有人喜欢在宽敞办公室里施展抱负,她决定用双脚“丈量”这片贫瘠的土地。她就是广西百色市委宣传部干部、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将扶贫当作自己“心中的长征”,带动全村贫困群众战天斗地,短短一年多,就有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
6月14日周五晚上,黄文秀利用周末回到老家百色市田阳县农村,看望身患癌症、接连做了两次手术的父亲。6月16日周日晚上,她不顾风雨,连夜踏上返回驻点村的路。她忍痛告别患癌症刚做完手术的父亲,深夜冒雨奔向受灾群众,不幸在途中被突发的山洪夺走了宝贵的生命,时间定格在30岁的青春年华,也定格在最美扶贫路上,她用短暂的一生书写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
大美,在于你初心不忘,践行使命。我的初心是什么,每次这么问自己,黄文秀都会回想自己来时的路。“父老乡亲哺育了我,从山里走出去的人很多,总是要有人回来的。而我就是那个回来的人。”本领学成,正是回报家乡的时候,她义无反顾投身到助力家乡脱贫攻坚战中,成为了一名“土里土气”的年轻“战士”。带领家乡人民过上好日子,是你最初的心愿,也是你一生的使命。你做到了。
大美,在于你平凡坚守,无悔奉献。黄文秀深知基层工作者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苦干实干,才能尽早实现家乡人民的脱贫奔康梦。黄文秀也正是这样做的,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责任,面对村里未脱贫的103户473人,她重任在心、重担在肩,用一个月时间,跑遍百坭村所有贫困户。每家每户的基本情况,记了满满一本子;同类别致贫原因做好详细分类;她手绘了一份全村地图,每家的住所、困难及发展思路了然于心;她以最快时间学会当地方言桂柳话,只为便于与群众谋发展、拉家常,点点滴滴,用平凡有限的生命诠释了伟大无悔的事业。
大美,在于你抱志脱贫,矢志不渝。到了村民家不是直接问东问西,而是脱下外套,要么帮助扫院子,要么到地里做农活,帮他们摘砂糖橘、收玉米、种油茶等等,久而久之,信任建立了,脱贫之计也在实践中一步一步中探索、总结、改进。修水池、建村路、兴产业、结果实。脱贫成效一步一步显效。短短一年多,就有88户418名贫困群众脱贫,全村贫困发生率下降20%以上。黄文秀用实干助力脱贫,用奋斗诠释志向。
你的生命有限,精神永垂,你用一生诠释了初心不忘、使命不辱、本色不改的共产党人。大美黄文秀。
感动中国2024年心得体会篇5
每年的《感动中国》,都让我热泪盈眶,深深地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
不免觉得自己活得太自我。是的,没错,来到这个世界上要为自己而活。但责任、使命这些词汇难道真的不应该成为我们生命中的烙印吗?
我们没有生活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也没有生活在穷乡僻壤等待解放的贫困山区。我们是在太平盛世衣食无忧的社会中,比他们的生活环境优越许多,难道我们不用思考我们应该实现的社会价值吗?
即使我们的心之所向不是救死扶伤的医生,不是教书育人的园丁,不是驻守边疆的战士,不是解放劳苦大众的英雄,但我们也记住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去奉献的一份力量。
有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引水的黄大发,36年只为当初的誓言。想到古时的晋王坐拥天下又如何?想到现在富豪身家万亿又如何?仍不及老人实现誓言时站在亲手开凿的水渠上,那双噙着泪的双眼,告诉我们什么平凡可贵。
辞别康桥从英国留学归来的黄大年,透支着自己的生命,用七年的时光奋斗在祖国科研事业的前线。直到生命的最后,依然为科技强国的梦想在奋力拼搏。
卓嘎和央宗的巡过守边,32年风雪中对家园、对国土的坚守,“家是玉亭,国是中国”,那一面面飘在风中的旗帜,是那位老父亲心中对祖国的深沉的爱意,一代代的继续和传承。
善意匿名捐款十四年的兰小草,直到走后方被人知晓。人们总说好人会受到上天的眷顾,但一个个走后被人悼念的灵魂,却看不到好人一生平安这句话朴实的道理。不过这并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会为这满满的善良和伟大的爱所动容。
为他人奉献是大爱值得敬重,一个平凡普通的家庭中,对妻子的不离不弃一辈子的守候也同样让人敬重。她是他心中的女英雄,她那满是伤疤的身体仍换回他的一见钟情。这难道不是对颜值主义的一种讽刺?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爱情在剥去华丽外表下只剩下毫无真情的浅薄……
有的人死后,被人悼念被铸以丰碑纪念。有的人在暮年垂死之时,获得他人最崇高的敬意。我相信奖励荣誉对于他们其实并不重要,因为他们可贵的真诚、是善良、是毫无保留勇敢付出的真心,而不是为了一个什么目的,虚伪的表演。
我无法穷尽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和内心满满的感动。但我想记住这种复杂的感情,并把它们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去。用平凡、用坚持、用爱心去书写“伟大”。哪怕,是穷其一生的平凡人的伟大。
感动中国2024年心得体会篇6
近日,网上一组排雷英雄的无手军礼照片震撼了广大网民的心。军礼无言,誓言铿锵。一句让我来,排雷英雄倒在了血泊中,救下战友,自身失去了双手和眼。一个严肃庄重的军礼展示出了排雷战士对党的忠诚,对排雷事业的不悔决心。
他们是一群走在死亡路上的英雄,每一步都小心翼翼,为的是帮人民群众排除安全隐患,还人民群众一篇安详宁静的热土。排雷发明者设计之初,考虑到敌人靠火力轰炸等外力作用引爆地雷,便在地雷材质上做了优化设计。导致在如今的排雷工作中即使在强火力作用下,地雷毁灭率也是极低的,这就需要排雷士兵匍匐身子,通过绊发、剪线、去除伪装物等一系列排雷流程进行排除。排雷完成后,战士们还要手拉手徒步验收雷场。
战士英雄大多数都处在20到30岁之间,正处朝气蓬勃,激情四溢的青春。在这场特殊的战斗,许多排雷战士献出年轻的生命。或跌入谷底,或顶高温挖掘,也从未一声怨言,轻言放弃。爆炸事故中,侥幸抵住死亡厄运喉咙的战士们,有的失去双腿胳膊,终身残疾。这对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来说,同样是一场巨大的伤害。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失去健康肢体的人,该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排雷英雄的故事让无数群众热泪盈眶,上半辈子,你守护我。下半辈子,我是你的squo;眼squo;,我是你的squo;手squo;。排雷战士杜富国的妻子紧靠在杜国富身旁说。
这世界从来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负重前行。英雄事迹让我们千万群众落泪。他们是新时代革命军人的标兵,是祖国的骄傲。在他们身后,祖国大地一寸寸平安的土地不断伸延。他们的故事,全中国都要铭记。我们应该向他们致敬,弘扬不畏艰难、不惧危险、不怕伤残、吃苦耐劳的排雷精神。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2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于20_年2月18日晚落下了帷幕。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看完之后令我们热泪盈眶,感动中国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
你退后,让我来,六个字铁骨铮铮,以血肉挡住危险,哪怕自己坠入深渊,无法还给妈妈一个拥抱,无法再见妻子明媚的笑脸,战友们拉着手趟过雷场,你听,那嘹亮的军歌,是对英雄的礼赞!20_年10月11日下午,在边境扫雷行动中,面对复杂雷场中的不明爆炸物,杜富国对战友喊出你退后,让我来,在进一步查明情况时突遇爆炸,英勇负伤,失去双手和双眼,同组战友安然无恙。杜富国的伤情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人们通过各种形式向他表达慰问。国防部评价说:杜富国同志面对危险、舍己救人,用实际行动书写了新时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他令我们感动,值得我们永远尊重。
张渠伟,六年坚守扶贫一线的基层干部。张渠伟同志自20_年3月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130个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张渠伟患上严重的耳石症和青光眼,但他从不惧怕,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
王继才、王仕花,守岛卫国32年的夫妇。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
还有其他的感动人物,可能我们并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作为平凡人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他们是时代的先锋,他们是时代的楷模,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我们要以榜样为方向,努力前行,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