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本网 >思想汇报

《亲爱的》读后感参考6篇

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了解书籍对历史和文化的贡献,读后感是我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的总结,下面是九九范本网小编为您分享的《亲爱的》读后感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亲爱的》读后感参考6篇

《亲爱的》读后感篇1

最近抽时间看了本书,龙应台的,感悟很深,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很重要。人与人间极度需要理解。就像书中提到,“慢慢的,越来越不认识对方了,“认识”很重要。

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只会抱怨,抱怨孩子们叛逆,不听话,甚至有些强势的父母会恶语相向,说“不孝子”。其实,所有事情都是双方面的,孩子固然有些叛逆,但父母难道没有错吗?有,当然有,但孩子不能像父母指责孩子那样指责父母不是吗?我们要“孝”,那就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不满了,于是出现了父母口中的“叛逆”。

很多父母从没在自己身上找过原因,一味的觉得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对一切事物的看法都是对的',理由就是“吃过的盐比孩子们吃过的米都多”,社会经验丰富。孩子年龄小的时候没有自己的认知与理解,所以全盘接受。长大后,有思想了,一旦与父母的意见发生冲突,父母就该生气了,经常挂嘴边的活“我是为你好啊”、“翅膀硬了,敢顶撞了”“小时候那么听话,越长越不听话了”。估计每个孩子都听过类似的话。

身为父母,是不是也需要从自己上找找问题?自己的所有想法都是对的吗?自己所有认为的对我们好是真的我们想要的吗?当然,孩子小,思想不成熟的时候,父母是可以做一些决定,但孩子们长大之后我觉得很多事情需要商量,需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之前网上流行过一句话(主要在恋人之间):我只是想吃一根香蕉,你却买一车苹果给我!我觉得在父母与孩子间同样适合。

所以,如果经常沟通的话,就可能避免出现这类问题,父母要拿出时间与孩子交流,知道子孩子想要什么,才能够走进彼此的世界。当然,孩子也要理解父母,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在此,致以母亲节的祝福!

《亲爱的》读后感篇2

龙先生的《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安安才几岁,一个刚开始做母亲的妈妈充满欣喜和好奇的看着儿子的成长,岁月悠悠,可爱的安安已长成亲爱的安德烈,在《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的书信交流,龙应台对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给我深刻的启示。

读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我有一种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更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的描写,那些在我独到的见解令我耳目一新,书中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此书中作者讨论的话题包罗万象,例如对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价值的追结、对全球化的看法及讨论,也有读者的回应引申出人省思的议论。不仅动人,而且涤荡人的胸怀啊!

现实生活中,孩子的教育问题令多少人有一种难以名状的压抑?身为教师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触动孩子的心灵,《亲爱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间的睿智对话,触及了我的神经。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独立宣言》中总结归纳出一个非常精辟的结论:欧洲人看人是看年龄的,只要满十四岁了,连老师也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却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龄,而是刻意的去强调辈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经长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妈妈或是老师身边,他的身份就永远只能是“孩子”,永远不能得到尊重,永远只能选择服从。难道在中国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个成人们随身携带的物件?中国人之所以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差异。

其中最令我感动的篇章是《给河马刷牙》,内容是作者安德烈对他的母亲说:“我觉得我将来的事业一定比不上你和爸爸……,要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而龙应台回答:“对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要你用功读书,不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能拥有有选择的权利……”“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

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读完这一段,龙应台对要求儿子读书的精辟诠释,带出另一种想法,“用功读书”其实是让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选择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不是为了谋生,这才会在心中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会给我们快乐。为了传递这一信息,我也特意让女儿也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对于龙应台关于“读书”的精辟见解,我们母子之间还进行了一次讨论:想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能力,就必须努力学好本领。为了将来的快乐,今天必须用功读书。看来“用功读书”并不是我们中国孩子的“专利”,我们崇羡的西方人要用功读书。

《亲爱的》读后感篇3

因为工作的原因,平时也会关注一些亲子教育的书籍,遗憾的是大部分都很雷同,要么是怎样说教子女,要么是怎样提高孩子的成绩,渐渐地也就对类似的书籍有点厌倦。偶然的机会,看到这本龙应台先生的书,刚开始是因为撇到封面的帅小子,进而看到题目,自以为是关于爱情的,于是开始读下去,竟然发现内容是母亲和孩子长达三年的书信,这样的亲子沟通书籍,在我的阅读经验中是不曾体会过的,我也是一个母亲,好像找到了一点亲子教育的'新思路,怎么去爱孩子,怎么沟通这份爱,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我也特别愿意以书中的某个片段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所想所感。

有个段落叫“一切都是小小的”。某个夏天,母子在新加坡会合,母亲抱怨儿子读书不够认真,玩得太多,在假期结束之后,母亲写信告知了儿子自己的想法,安德烈的回信很及时,并对母亲的疑问作了回答,他觉得其实是个生活态度的问题,为什么不可以快乐地去做一件事情呢?我们不仅可以边听音乐边做作业,边和朋友聊msn,还可以一边写信给妈妈。因为这样就不单纯是做作业了,这就成了一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还说妈妈那个年代经历的在现在来说都是大事件,看电视里老师讨论或总结逝去的六十、七十、八十年代,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发生过了,大的都做过了,到了他们这一代,应该退到小小的自我,承认一切都是小小的,把自己的世界放大。

安德烈很幸福,有个通情达理的母亲,难道我们的家长就很专制独裁吗?我想也不是,在各种各样的行为方式下都是对孩子的爱。这本书中关于孩子和母亲的交流实在太多,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翻开看个究竟。孩子的童年时代就那么几年,怎么玩,怎么做作业,怎么处理一切小小的事情,都可以从点点滴滴去引导去帮助,不是命令,也不是抱怨环境就够得,童年是无法弥补的,那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最原始的根基。在我看来,只有我们不回避去思考怎样给孩子爱,怎样跟他们沟通,无论对孩子还是我们自己都是件好事。

《亲爱的》读后感篇4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漂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龙应台

喜欢龙应台的文笔,在这个漫长的暑假,正好静下来读读龙应台的著作,这本与《孩子你慢慢来》、《目送》合称为“人生三书”的《亲爱的安德烈》,看过之后我感触良深。

这本书是龙应台与她的18岁儿子安德烈三年来互相通信的36封家书合编而成,他们年龄,文化有着很大差距,但他们都在做着努力,以了解对方的世界和心灵,就这样,龙应台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个18岁的人——安德烈,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书中母子通信涉及的内容很广:道德伦理、文化差异、普世价值、国际政治等,但是更令我感兴趣的是东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与孩子的自立能力。

文中的.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有他所向往的青春生活,他喜欢喝酒,喜欢与朋友开派对;爱好足球,足球是他的“第二职业”;热爱旅行,满世界游览。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不走正道”的孩子,但实际上他不仅爱玩,而且懂玩,他们能有比我们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可以更多的时间去创造、去发现。当然,我们也并不是没有思考的空间,我们依然有自己的空间来思考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但我想,多些这样的时间,是否能让思维更开阔呢?

东西方人的孩子自立能力则更不相同,安德烈曾对他的母亲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而龙应台却认为他依然是“小男孩安安。”事实上,安德烈已经是18岁的成年人了,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社会观和价值观,文采与“大文豪“母亲可以一较高下,但反眼看看身边的18的大哥哥,去大学报名还依然要靠父母办这办那。归根究底,还是父母一直将子女当孩子看待,我想如果父母能将子女多放手,孩子便会更有主见,更有自立能力,这又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实不从其他角度,单单看这对母子这36封书信,便可看出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爱。30年的代沟和文化差异的不同,在我看来是十分难以交流的,但龙应台那份母爱,将远在德国的儿子拉回自己身边,她说:“三年的海上旗语,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满怀,我还奢求什么呢?“不难看出,她对自己的儿子倾注了多少爱,而儿子的回报,一个拥抱足矣。

母亲给予孩子关爱与呵护,儿子回报母亲以热情,他们都在试图进入对方的世界,给对方以遥远的慰藉,一次又一次的越洋对话,一封又一封的电子邮件,将母子的心连接起来。如何了解自己的母亲或子女?如何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壑?如何用爱来向亲人表达爱、获得爱,这36封书信,会给你最美丽、最动人的答案。

《亲爱的》读后感篇5

寒假作业让我看《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我刚开始看觉得好无聊,然后我耐心地读下去,觉得这本书挺有意义的,学到了一些写作的'方法,还学会了如何理解父母和宽容待人。

主人公鲍雷伊通过和汉修先生写信交流,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学会了如何面对困难,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爱,还提高了自己的写作能力,还获得了奖项,因此他下定决心要成为一名作家。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想要像鲍雷伊一样养成写日记和阅读的习惯,这样一定对我的写作能力有帮助,还要而且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成功!

《亲爱的》读后感篇6

?亲爱的汉修先生》这本书讲述了男孩鲍雷伊读了汉修先生的书后,与他进行了书信交往,在信中,鲍雷伊说出了父母离异、在新学校适应不了同学等情况。通过两个人之间的沟通,鲍雷伊渐渐缓解了心中的痛苦、孤独,也理解了父母的难处,而且练就了一手好文笔。整本书是以书信日记的格式来写的。不过,最让我感受深触的不是书中幽默、风趣的语言,而是鲍雷伊一家难割难舍的亲情:

雷伊的爸爸:在雷伊的映像中,爸爸是高大、强壮的,他可以驾驶庞大的'卡车。可是,由于爸爸一次又一次的食言,让雷伊对爸爸失望了。雷伊甚至恨爸爸,恨他丢下自己不管。我觉得雷伊爸爸是不负责任的,他怎么能为了卡车而丢下妻儿呢?我的爸爸也是常年在外地工作,每到我的生日,我是多么盼望爸爸能打一个电话来,祝我生日快乐。可是他没有,这让我有了和雷伊一样对爸爸的失望。

雷伊的妈妈:雷妈妈是个很辛苦的人,她不仅要一个人照顾雷伊,还要工作、学习。她也很大度,并没有对丈夫不顾这个家而充满了怨恨。我喜欢雷伊的妈妈,她会买一桶炸鸡,和孩子一起去海边,边吃边以同龄人的角度谈一些敏感的问题。

雷伊本人:雷伊是个个子中等,并且十分聪明的男孩。他自己制作了一个“午餐盒”报警器,虽然不大实用,但也给他和小伙伴带来了快乐。可这些并不能说明雷伊是个无忧无虑的人,他为父母离异感到深深的苦恼。我很同情他,因为他爱爸爸,却只能和妈妈在一起生活。

虽然这个家分离了,可是孩子依然爱父亲,妻子依然爱丈夫,父亲也还是爱着家,他们之间的亲情是永远割不断的。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去年树的读后感参考8篇

孔雀的笑读后感参考8篇

看天鹅的读后感参考5篇

母亲的戒子读后感参考8篇

东坡肉的读后感参考8篇

平凡的世界800读后感参考5篇

海蚌的读后感参考8篇

冬的读后感300字参考5篇

了不起的读后感参考5篇

与诗有关的读后感参考5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16292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