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读者可以了解书籍对社会和人生的启示和影响,读后感是我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观察和思考的总结,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亲爱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亲爱的》读后感篇1
昨天,在繁忙的工作中,我做了今年最有意义的一件事,那就是读了一本书,一天里除了繁忙的工作,我读了15万多字的书连我自己都感到惊讶,虽然我现在还坚持持着两周至少看一本书的计划,也确实没想到自己还能有这种毅力这种兴趣去读这本书——《亲爱的安德烈》。
这是一部可以跟《傅雷家书》媲美的书,傅雷通过家书培养了一名钢琴家,值得所有的前父母学习。而龙应台通过家书首先是认识了儿子,然后也是教育了儿子,同时也被儿子教育,所以值得所有的父母、孩子,甚至教师们学习。
我不想赘述这部书的好!对于我来说,每一部书的好,写出来的或是说出来的,都是表象的,真正的好,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或文传的。那是一种心灵的享受,这种享受经常的含有痛苦的思索、默默的反思和灵魂的亢奋!
其实,边读,我也在搜索我身边是否也有类似她们母子那样的母子,或是父子,搜索的结果是几乎为零。如果我们的所有母子,或是父子,或是母女或是父女,都如龙应台母子一样的,能够彼此进行心灵的交流,那我们的孩子才是真正幸福的孩子,我们的父母才是真正幸福的父母。我们的社会才是真正和谐的社会。世上可以没有成批的科学家,但不能没有成批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反过来说,有了成批的数也数不尽的心灵健康的社会人,就会有真正的于社会于人民有用的成批的科学家。
买本《亲爱的安德烈》吧!把她放在你的身边,比如你的随身的兜子里,比如你的书房的书桌上,比如你的办公室的办公桌上,比如说你的床头柜上,比如说你的私家车里。尽管你可能曾经认认真真的读过一两遍了,你还是可以在闲来无事时,把她当做一种心灵的消遣,继续读一读她,再接受一次心灵的教育!
《亲爱的》读后感篇2
后面还有多篇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原先一向想等到孩子18岁的时候再来读51岁的龙应台和18岁的大儿子安德烈写的36封家书,可是,我等不及了,这一年,我的女儿15岁。
哪个妈妈不是在孩子的青春期被撕扯的生无可恋?科胡特的“没有敌意的坚持,不含诱惑的深情”在这时全乱了方寸。为了迎接孩子的青春期,我考了心里咨询师,读了很多的心理学著作,也会去上家长课堂,可是,青春期来了,依然是一言不合、鸡飞狗跳。
我看到了龙应台的焦虑、紧张,感同身受。比如,看到安德烈信中所述“没错,青春岁月,我们的生活信条就是俗语所说的,‘性、药、摇滚乐’”,做妈妈的立刻发紧急电邮求证是现实描述还是抽象隐喻;看到安德烈描述导师怀疑他嗑药,她立刻在凌晨三点跟安德烈实时对话,要求儿子斩钉截铁地回答yesorno,直到安德烈回答no,才安心。作家妈妈说的对,所有的妈都会这样,母亲对子女的爱是至死不渝的。青春期的孩子只顾自我挣脱家的羁绊,哪里有心思揣摩妈妈的紧张不安?他们认为“母爱绝对是kitsch”。
我看到了龙应台的克制和落寞,宛如亲历。看看她那几乎愤怒的克制语言,应对安德烈的独立宣言,那个温文儒雅的儿子说,“你到今日都没有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的时候,我们敬爱的龙教授说出了所有妈妈的心里话,“安德烈,青年成长是件不容易的事,大家都明白;可是,要那个抱着你、奶着你、护着你长大的母亲学会‘放手’,把你当某个程度的‘别人’,可也他妈的不容易啊。”,“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可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具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吧。”“我猜想要等足足二十年以后,你才会回过头来,开始注视这没有声音的老屋,发现它已残败衰弱,逐渐逐渐走向人生的‘无’、宇宙的‘灭’,那时候,你才会回过头来深深注视”。“母亲想念成长中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睛热切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怎样一下子,就看不见了”,以至于作家妈妈在《目送》中发出了这样
的感慨“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读到那里,哪个妈妈不是心有戚戚焉?
我看到了龙应台的睿智与豁达,久久叹服。“我明白他爱我,可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能够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可是我能够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于是,横亘在欧亚两洲间的沟通障碍打通了,经过三年的书信往来,我们看到了一个睿智的妈妈和一个日渐成熟的男人之间的坦诚陈言,“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终,还是‘自我’二字”。这是多么生动的课堂啊,有多少人能够做得到呢?应对中西文化差异,应对国际人的各种困惑,不一样的价值观,不一样的地域文化,不一样的成长背景,不一样的品味与选择,这样的沟通,太难得了!是的,“中年父母的挫折,可能多半来自于,他们正在成长的孩子不愿意把门打开,让他们进入自我的世界,而不是父母不愿意进入。”龙教授说到我们心里了。
同时我也看到了18岁到21岁的青年,了解了他们的思想、追求甚至是职责与压力。安德烈,有着优越的中西结合教育背景,接触很多国际同学,他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对事物也有自我独到的见解。“大学只管知识的灌输,可是不管人格的培养和思想的建立。”一句话切中了当前教育的软肋。我看到了他对香港人只重赚钱不关心民主、大学生游行缺席的忧心,“这样的香港,将来会怎样样呢?”可见他心中有大格局;他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都有“问题意识”;他为香港的媒体不维持一种高度的批判精神、不为民主做点努力而是把气力和钱都花在影星八卦上而感到遗憾;他对自我的剖析可谓是通透而锐,“我是一个日子过得太好的年轻人,狠狠打我几个耳光也不为过,可是至少,我清楚看见自我的生存状态,并且至少,我并不以我的生存状态为荣”。这是一个难得的没有被好日子宠坏的青年,他对妈妈的要求“问我,瞭我,可是不要‘判’我”,这不是所有青年的愿望么!他跟妈妈谈过去,也谈未来;谈音乐,也谈品味;谈世界观,也谈价值观;谈欧洲,也谈亚洲;谈旅行,也谈人际。他21岁的独立宣言,虽然对父母来说有点残忍,难道不是不无道理么。事实上,总是下一代人不能苟同上一代人,上一代人兀自担忧下一代人。不变的客[由网友投稿]
观规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70后的我们,其实与龙应台50后的出生社会背景,没有太大的差异。童年在物质匮乏的时代度过,少年在改开初期,青年成长于经济迅速腾飞初期,我们眼看国家富强、生活富裕,眼看世界格局变化,眼看国学被争论,教育被诟病,观念被质疑,时代在提高,社会在调整,我们在成长。若要问我们的青春期为什么大多没有叛逆而偏偏要经历被子女叛逆?我在想,是不是因为那时候的我们,有太多的没见过、不懂得,因为对父母还有太多的心理依靠、认为大孝尊亲,我们是乖乖女,我们是孝顺儿,我们不敢、不能挑战我们的长辈,心里存着太多的敬畏。想起母亲,我就想起冰心的名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的天空下的隐蔽?”。归根结底,还是当时社会的整体开放度不够、个性张扬度不够。
如今我们已人到中年,尽管此刻“在社会上看起来仿佛头角峥嵘,虎虎生气,可是,很多人在内心深处其实都藏着一小片泥土和部落——我们土里土气的、卑微朴素的原乡。表面上也许张牙舞爪,心里启示深深呵护这一个青涩而脆弱的起点。”“我们真的是‘灰姑娘’的一代人啊,在我们的时代里,亲眼目睹南瓜变成金色的马车,辚辚开走,发出真实的声音。”可是以后,我们的孩子们再也不可能经历一夜暴富的神话,这个时代是智者优胜的时代,是竞争激烈的时代,是有勇有谋才能胜出的时代,再也不是拼胆量、靠运气的时代,我们自我的内心,难免有焦虑有不安有惶恐啊!这些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是不是更加剧了青春期的火药味呢?
写到那里,看着身边还在玩手绘的女儿,提醒她该写作业了,女儿瞟我一眼,“学习是我的事情,跟你有什么关系?我有我的安排!”好吧,孩子,我试着放手,惟愿你的一生少些叹息,多些快慰!
《亲爱的》读后感篇3
?亲爱的安德烈》细细品读此书,发觉其少了一分《傳雷家书》的严肃,多了一分眷恋,多了一抹亲情。这样的书,令人爱不释手。年龄、国藉、环境、文化背景,这一道道难越的障碍下,却是三年的海上旗语,却是36封书信散文,却是理性与感性的碰撞,却是东西文化的差异的体现。
他们在自由散漫的气氛里讨论着城乡差距,讨论着欧洲与中国的人人思维与集体思维,讨论着种族认同及归属,讨论着理性的香港是否有文化。可以他在她面前抽烟,可以在她对面述说恋爱与学校的苦恼,可以忘记这令人厌烦的辈份关系,进行一次次的'心与心的交流。
亲情之爱,人生之爱,能拥有一位可以倾听你的心声的母亲,足矣。安德列是何其幸运,有一个努力进入他世界的母亲,能在二十几岁的年纪体会亲情与人生的大爱。
这是许多人一生都不会有的,他们不知连结的重要性,只能例行公事般的交往,只能在电话里进行那寥寥无几的问候,只能用那与生俱来的本能去爱对方,去爱一个你并不认识,只是在一个屋檐下相处了十多年的一个陌路人。这样的爱,是我们期待的吗?
作为轻狂桀骜的零零后,我们用最新的手机,穿最潮的衣服,听最燃的音乐,自以为早已站在世界的最高点,自以为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代,飘飘然的我们想飞上天与太阳肩并肩,却忘了是谁一直在拼尽全力将我们顶到如今的高度,获得当下的一切。
亲情之爱,人生之爱,我们与父母永远都有连结,自呱呱落地时,脐带便是那有形的丝线,将弱小的我们与父母相连;如今,我们长大成人,却对父母的落后嗤之以鼻。再深的代沟也可以消除!龙应台与安德列相隔那么远都能重新相拥,只是相隔几十年的我们很快便能连结。去打一通两分钟的电话,去发一条“我爱你”的短信,去录一个有着我们笑脸的视频,去那冻结在长年累月的沉默里的隐忍内敛的爱。亲情之爱,人生之爱,我们也能在最初的大碰撞和冲击中探索到令人怀念的亲情,能重新握住那宽厚的大手,令人心安,能重新依偎在她的怀里,能吃着她做的小菜,像小时候那样,拉着她不断地叫着:“妈咪,我爱你!”
在这36封书信里,龙应台认识了人生第一个十八岁的人,而安德列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在这36封信中,有那娓娓道来时的鞭辟入里的精妙绝伦,有思考,有感动,有震撼,有探讨。
亲情之爱,人生之爱。有你在我身旁,听我讲着那鸡毛蒜皮的小事。一生足矣。
《亲爱的》读后感篇4
当母亲将这本书冠以“好书,名著”等标签推给我时,我百般不愿,心中的浮躁一层又一层,但当我翻开书页,看了几页时,我对它顿时改观。
超乎预料的有趣呢。而且,书中母子两人书信内容的深度也是我未曾想到的。龙应台女士与安德烈,他们看着同一片星星,在同一个太阳的光芒下生存,但他们接触不到被此,熟恶而又陌生。在这三十六封书信中,他们对簧富差异、美学、人文、各国文化差异等等提出了探讨与研究。这三十六封跨海书信,使这对母子有了连结,重新认识到了对方,她认识了人生中第一个18岁的人,他也认识了自己的母亲。看着书中风趣幽默的语句,我看到了一些别样的东西,一些我从未注意到的事情。
我知道了这个世界可悲的贫富差距,我知道了“提本非树”:我知道了“间题意思”我知道了kich,我知道了很多很多第一次如此认真的看一本书,这本书也没有让我失望记忆犹新的是第21封信,“文化,因为逗留”。
咖啡馆几乎是每个城市都有的建筑,我也常常习惯在空暇的时间去这类环境幽静,气氛高雅的地方,点杯咖啡,写写作业或是看看书我喜欢这样的气氛,这可以让我放松,且愉悦。
然,在香港这个地方,羊目细寻,你竟是寻不着咖啡馆的龙应台女士在书店买了书,想要寻一家咖啡馆,钴进一个宁静的角溶,在咖?香气的绕里,把整袋新书翻完,可香港是没有咖啡馆的.她在信中如此写道:“那天很热,我背着很重的书,一条街一条街找,以为和台北一样,转个一定可以看到,可是没有,真的没有。去餐厅吧,可是那是一个油賦,甜滋滋的地方,匆忙期和喧带着对時国企业断的不满,他们对本土产业的灭不情愿在那里消费而即使坐下来,身边也总是匆忙的人,端着托盘急切地找位子,咖啡馆里弥漫着一种时间压迫感。
这就是香港,这个城市,忙的香港人在大街小巷步履匆,他们工作时间之长,全世界第一。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孤独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累积、沉淀、宁静观照,哪一种可以在忙碌中产生呢?
哪一种都不可以。
文化,来自逗留,“逗”才有思想的,灵感的,能量的爆发。“留”才有沉淀、累积、酝酿、培养。
《亲爱的》读后感篇5
记得我第一次看《亲爱的汉修先生》是在四年级上学期,我一口气就把它看完了。这个暑假,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又细细品味这本书,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雷伊在小学二年级时读了一本课外读物,他很喜欢那本书的作者汉修先生,便写信同他联系。通过和汉修先生的书信往来,雷伊不但学会了应该如何面对生活,理解了父母无法共处的原因,体会到了父母对他的关爱,而且还练就了一手好文笔——一篇描写他和爸爸坐卡车出游的文章,使他获得了小作家征文荣誉入围奖,同时更加坚定了他要成为名作家的决心。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以下几个人物让我深受感动和启示:
一是文章的主人公——鲍雷伊。雷伊是个安静内向的人,他并不是超常生,也没有特殊才艺,是个普通平凡的人,他渴望父爱,渴望别人的注意,渴望朋友。他从起初并不喜欢写作,到慢慢觉得写信并不太讨厌,而且怀念那些写信的时光,再到后来喜欢上写作,每天坚持写日记,到最后能获得荣誉如入围奖,这一步步的成长与转变,让我发现我自己也是这种人。我觉得现在很多的家长和老师都只是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凭学习成绩的高低来给予我们学生奖与惩,却很少关心我们内心的想法,这使得我们这些孩子产生了对家长和老师的畏惧与恐慌,便很少与老师和家长沟通,这样对我们是不公平的。这是雷伊给我的启示。
二是作家汉修先生。汉修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家,也可以说是一位高明的教育家。他给雷伊出的十个问题,都是与他生活紧密相关的:
1、你是谁?
2、你长什么样子?
3、你的家庭是什么样子?
4、你住在哪里?
5、你有宠物吗?
6、你喜欢上学吗?
7、谁是你的朋友?
8、你最喜欢的老师是谁?
9、你有什么烦恼?
10、你有什么愿望?
这十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可以让雷伊很自然、顺畅地表达,这是他觉得“写信并不讨厌”的根本原因。还有,当雷伊第一次写日记遇到困难时,汉修先生建议他假装自己在给某个人写信。这个办法效果很好。
三是雷伊的妈妈。雷伊的妈妈令我十分感动,她让雷伊客观的理解和看待父母离异的问题,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挫折,让人肃然起敬。“我每次望着海浪,都会觉得不管事情看起来有多糟,人生还是可以走下去的。”妈妈对人生坚强的态度对小雷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在家里,妈妈给了雷伊足够的慈爱和尊重,使他逐渐懂得爱、理解和宽容。
此外,文中还有一些人物让我感动和敬佩的,如时刻关注雷伊提醒雷伊的法兰德林先生、把汉修先生的新作第一个给雷伊看的图书管理员、校长、雷伊的爸爸、欣赏和鼓励雷伊的女作家,正是他们使雷伊逐步成熟和自信,使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梦想。
《亲爱的》读后感篇6
读了龙应台的人生三部曲——《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其中《亲爱的安德烈》反映了母子之间交流的方式和生活,我觉得它确切的反映出我们这个年龄段与父母之间沟通存在的问题。
这本书是龙应台和她儿子安德烈两人之间的36封家书,三年时间,她与她儿子重新认识。就如同龙应台所说的:“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这本书,让我从龙应台的角度,也就是从母亲的角度去了解母子之间的沟通。我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也时常会内疚。
书中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色彩,自由和乐趣。每天早晨起床,他先放几首音乐。放学后,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几个哥们去咖啡馆喝咖啡或者去酒吧喝啤酒;在周末,他能教小朋友踢足球;闲暇时光里,他还会和好友开派对或者去旅行……这些都好像是电影中的生活,自由、欢乐和不受拘束。而像我们这样,上课、吃饭、睡觉、起床……无限循环。在周末,则有上不完的补习班,即使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但时间太短不够尽兴。如同蜻蜓点水一般,转瞬即逝。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直到遇到那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我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就了中西方生活观念差异那么大?后来,我才明白,是对生活的态度不同造成的。在第20封信中,安德烈写道,香港人永远在赶时间,他们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他们是为了工作而生活,因此他们根本体会不到生活的乐趣。我们又何尝不是呢?为学习为工作,四处奔波,没有太多时间去享受生活,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和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每当父母说起这段话时,我也就明白了读书的意义。
“人生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仓央嘉措一诗道出了我的向往。诗和远方,努力向前。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氟的读后感6篇
★ 海象的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