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推敲能够帮助作者发现作文中的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文章,如果我们没有把握主题,作文就会变得敷衍了事,缺乏深度,下面是九九范本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教育高考作文5篇,感谢您的参阅。
教育高考作文篇1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个幸福的家庭里肯定都有自己的家教故事。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他们自己也在身体力行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在我的眼里,父母都很孝顺,妈妈每天都要去几次姥爷家,总是这问问那问问,问问他们在做什么,身体怎么样,叮嘱他们要注意锻炼身体。甚至连工作休息时间也不放过,有空闲时间就打电话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有好吃的东西总是留出一些给姥姥姥爷吃,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回家看看老人,陪着聊天、散步。
记得有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又要带我回奶奶家了,我想跟小朋友玩,不想回奶奶家,妈妈一直催促我,我有些不耐烦,赌气地说:“为什么总是要回奶奶家,要去你们自己去。”妈妈和蔼地说:“你今天一定要回去看望爷爷奶奶,将来你长大了,爸爸妈妈老了,你也要带着你的孩子来看望爸爸妈妈。听懂了吗?小家伙。”从那时起,我懂了:孝顺老人就要常回家看看。
我的妈妈不但孝顺爷爷奶奶也很孝顺外公外婆。外公外婆住在市场中心,每天上学放学妈妈骑车载着我特意在外公外婆的店门口过,在店门口停五秒,叫一声“爸,妈”就急匆匆地上班了。不仅如此,每天傍晚吃完饭妈妈都要抽出时间去外公家坐坐,有时侯我也想妈妈陪我玩,可妈妈说:“我要去陪你外公说说话,坐一坐,你先把作业做完妈妈过半个小时就回来。”不论刮风还是下雨,妈妈每天傍晚都要抽出半个小时去外公家,如果我的作业做完了,妈妈会带上我一起去。妈妈常常跟我说“小时候我是爸爸妈妈的心头肉,现在爸爸妈妈老了,他们是我的心头肉。”从那时起,我懂了:孝顺,就是多一声问候,多一些陪伴。
现在只要我有时间,我会往爷爷奶奶家跑,也会往外公外婆家跑,我会给爷爷奶奶捶背捏脚,给外公外婆讲笑话。我要告诉小朋友们:孝敬老人,其实不难,孝顺,就是多一声问候,多一些陪伴。
教育高考作文篇2
家风、家训源于我国古代乡土亲缘社会,也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包括传承价值观、论理观与道德观,也包括传承的基本方法与规矩。优良的家风、家训其终极目的就是达到“家和”,达到“万事兴”,达到家族的世代繁盛。因此,“家训”的关键往往是在家庭中强调尊老抚幼,成员间互为体谅,坦诚以处,包容信任,而禁忌猜疑、抱怨甚至指责。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一而再,再而三的在我耳边强调一定要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用餐时,客人和长辈没动筷时,我是绝对不能吃饭的;要把吃的留给客人和长辈吃,等他们走后,才轮到我;有时候,我也会让爸爸生气,主要是因为我有一点吝啬,把好吃的,好玩的藏起来,没东西招待客人,后来爸爸罚我闭门思过两小时,让我记住这次教训,也是这严格的家训让我懂得了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道理。
在我们家最勤俭节约的就属奶奶了。每次吃完饭后总会有剩菜剩饭,她都舍不得丢掉,自己吃。爸爸每次都会劝她,吃剩菜剩饭很不健康,可她就是不乐意,说她小时候能吃饱就很不错了,吃不饱还得下地干活,哪像我们现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奶奶还经常跟我讲她小时候的故事,每次讲完后,她总会说一声“你一定要做到勤俭节约!”
这就是我们家的家风和家训,让我懂得了礼貌尊重和勤俭节约。
教育高考作文篇3
教育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唯分数论者所占比例远远高于淡视分数之人。夏明的漫画以简约而深刻的形式,再次让人们思考分数与教育的问题。
对于孩子的分数,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想法。漫画里的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可谓大相径庭,一类是只重分数,而且不能有瑕疵,即使退步了2分也用巴掌伺候,棍棒相加;一类则淡视成绩,只要不会太差,哪怕进步一点点也可以。两种类型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态度迥然相异,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说实话,自有考试以来,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考试取得高分,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哪怕是为人师者皆然,因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还一直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即使时代已经进步到科技文明的今天,依然有许多人固执地秉持这一想法。
毋庸讳言,这一想法并没有什么差错,代表着大多数人的态度。可是,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就像漫画里的其中一类家长。他们明白读书并非唯一的出路,在学校里念书,不用学得太好,只要过得愉快、健康即可;若要追求高分,肯定会被沉重的书包压得喘不过气,如此一来,身心俱疲,自然没有快乐可言。
如果说,前个家长代表的是虎妈一类的人,那么后者显然是排斥虎妈做法的人。我们姑且不论哪类家长的对错,然而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人都活生生地存在于这个世界。到底要如何看待学生的分数,到底要如何教育学生,这的确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话题。
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读书可以改变门庭,改变命运,尤其是农家子弟。在生产力落后的过去,这一想法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即使是今天,它仍然还有巨大的市场。所以,当孩子考到满分时,做家长的异常高兴的送给孩子一个吻,而一旦看到孩子成绩退步,便狠狠地给他一个教训。父母心意,不言自明。
然而,个体都有差异,并非所有的孩子都爱读书,也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读得好。每个人的志向不同,追求不同,自然呈现出千差万别的景象。哲学家说过,不是每一片叶子的长相都相同。既然每个人的形态不同,个性有异,何不保持这种姹紫嫣红之姿呢?要知道,这个世界之所以精彩,就在于它拥有的生命丰富多样。
有一句话说得好,一切顺其自然。对于教育来讲,道理也是如此。不必过于看重分数,以分数论英雄,以分数定命运。有时候,无为其实就是有为。
教育高考作文篇4
一张考卷,几分浮动,换得巴掌与吻。是耶?非耶?报以无奈苦笑。
仅从表面上看,母亲对从满分降为98分的退步的孩子求全责备,而对虽然一开始不及格、但后来进步的孩子不吝爱吻,是不是仅说明这位母亲鼓励进步之可取与苛责退步之不妥呢?并非如此,拨开表面的巴掌与吻之别,在这幅漫画中,我们应看到仅仅是分数上的一点变化,都足以使家长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其背后折射出的无数个家庭相似的情景,不免令人深思。
紧紧盯着分数,视分数进与退为奖罚标准,与其产生的求全责备之态,并非是个别家长所为。满分得吻、98分得巴掌这一荒谬现象,正是被诟病许久的唯分数论的体现,当家长并不在乎分数背后反映的知识掌握情况,指导学习作用时,也就不再在意98分已经很接近满分这一事实,而是只看见比上次退步了2分的情况,辨不清无论55分还是61分都说明孩子学习状况不佳,而只关注比上次进步了6分。在啼笑皆非之余,我们不免要发出这样的疑问:这样粗暴的分数对待,对分数的执着,到底因何而来?
固然,激烈的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对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对除学习外其他方面忽视遗忘吗?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满人格而非取得外界认可的官位为目标,而今,社会也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见今年校园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虽分数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所谓求全责备与宽容鼓励之异,在向教育敲响警钟,内里显现的教育观念之弊,正中痛点。我们不能仅停留在知道,改变的背后正需痛定思痛作引擎,重新审视日常中我们早已熟悉的情景,以此为契机,给孩子的成长路上正确的引导与培育,帮助他们获得除了分数的其他优良品质与综合能力,以真正的吻报以最大的鼓励,以真正的吻对待他们的教育报以决心与坚守。
巴掌与吻,是耶非耶?唯有痛定思痛,对未来的教育报之以歌。
教育高考作文篇5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测量光速差值的实验)是相对论最有力的证据之一。有一次,爱因斯坦访问美国,在跟迈克尔逊聊天时问道:“对测光速这个实验为什么那么感兴趣,做了那么多工作?”
迈克尔逊回答道:“因为我觉得它很好玩儿。”
无独有偶。被誉为“中国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先生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也是为了“好玩儿”。
世界上很多大学者研究某种现象或理论时,常常是为了“好玩儿”。在今天看来,淡淡的一句“好玩儿”背后藏着颇多深意。
请围绕上述材料的内容与含意,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2)题目自拟;(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小孩子堆积木,堆了又塌,塌了再堆,往往堆上千百回,耗上大半天的时间,也不觉得疲倦。在成人看来,这毫无意义的事情,他们却心神专注,玩得兴致勃勃,其中没有别的理由,只是兴趣使他们入神而已。
关于兴趣,古今中外有过许多精妙的论述。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花不可以无蝶,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水不可以无藻,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癖者,因长期的习惯而形成的对某种事物的偏好是也。爱因斯坦和歌德说得更明白,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歌德则说,“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
为什么古圣先贤如此推崇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源泉,自然也是荻取成功的先决条件。若要成就一件事情,固然需要智慧和才能,但是如果没有兴趣,毅力和信心得不到热情的支持,一旦遇到困难,就会轻易地放弃;相反,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极大的热情,热情支持信心,信心产生勇气和毅力,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会坚持,会克服。司马迁忍受宫刑之辱,成就史家之绝唱,不也是源于对历史的爱好吗?
有人说,我也曾经有过许多兴趣啊,可是如今依然一事无成。有道是江山易得守之难,兴趣需要培养,也需要维护和坚持。晋时王献之练习书法,竟然用尽了十几缸的水,其坚韧精神可想而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轻易地形成一种兴趣,很快又消退了,淡化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此兴趣焉能收获成功?
遗憾的是,今天我们的教育陷入了急功近利的误区,应试教育的大棒高悬,一切为了分数,分数就是一切。哪里还管什么兴趣,哪里还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家长们似乎很关心孩子的“兴趣”,将孩子送进这个兴趣班,那个兴趣班,其实孩子哪里有兴趣!兴趣,本应是远离功利的,却被他们涂上了功利的色彩。
赵元任告诉女儿,自己研究语言学是为了“好玩儿”。好玩者,兴趣也,非功利主义,非沽名钓誉,更不是哗众取宠或是想要一本万利。
正在实现中国梦的国人啊,让我们的教育里少点功利,多些兴趣吧!
2016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隐藏与显露
2016年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缩小你的梦想
2016高考作文预测及范文:以简朴之笔 绘美好人生
2016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上帝其实很公平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