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本网 >工作计划

鸟的特征教案优质5篇

教案的编写需要教师具备教育专业知识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解,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教案有助于教师自我评估和课程改进,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鸟的特征教案优质5篇,供大家参考。

鸟的特征教案优质5篇

鸟的特征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提高我们自身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流程:

任务一:自主探究完成学案

1.要求:阅读教材划出自认为重点的句子。

2.在我们的校园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3.生物是由构成的。

任务二:合作交流研究生物的生命现象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并说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只母鸭领着一群小鸭。水中有游鱼、水草、小虾,草地上还有野兔、蛇,腐烂的老鼠上面有苍蝇等昆虫飞舞。另外,草地上还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区别生物与非生物。

(三)你能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了吗?

生物的生活需要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生物能和生物还具有其它特征:如

1.

2.

任务三:拓展训练

1.下列现象中,属于生长和繁殖的是-------()

a蘑菇从小到大

b人手被刺后缩回

c植物落叶

d人体排汗

2.下列哪些不属于生物的特征()

a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b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能生长和繁殖

d能进行光合作用

3.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但有一类生物例外,它是()

a含羞草

b狮子

c蘑菇

d病毒

4.下列那一特征不是所有生物都有的()

a能进行呼吸

b需要营养物质

c能生长繁殖

d能进行

鸟的特征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2.掌握生物的基本分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讨论,能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通过开展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举例子,分析生活中常见事物,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生物具有的生命现象。

?教学难点】

1.通过分析归纳说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以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如鲨鱼、小鸟、树木等引导学生通过常识学会辨别生物与非生物,再提出疑问,究竟生物是什么呢?他们扮演是什么样的角色?

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生物的类别

1.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自我总结归纳后后回答:太阳、石头、水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蝴蝶、小鸟、草、鱼、蘑菇等是生物,因为它们都有生命。

?过渡】同学们非常优秀,能够把咱们平时所遇见的事物与经验结合,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称为生物。自然界就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生物分为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在我们的身边,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生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

2.观察教材图1.1—1,插图的生物分别属于哪一类呢?

学生答:动物有中华鲟、啄木鸟、东北虎、蝴蝶;植物有银杏树;微生物有大肠杆菌。

知识点二:生物的生命现象(即生物的特征)

?过渡语】仔细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你会发现它们的形态、大小和生活习性各不相同,但在千差万别中却存在着共性:他们都是有生命的。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呢?

小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教材插图和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所具有的这些生命现象。

引导学生以动物的生活特点为例做出分析:我们发现人体需要吃饭,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要吃小动物,从而能够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营养物质。

引导学生从植物的角度进行补充:植物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等。

教师讲解:我们发现人和动物可以通过出汗、排泄等形式将废物排出,这说明生物都能活将废物排出体外。人需要呼吸,鱼用鳃呼吸,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这说明生物需要呼吸才能活着。

教师提问:植物需要呼吸吗?

学生答:植物和动物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教师举例:我们看到小鸟能长成大鸟,我们人类也能从小长大,蝌蚪长大变成青蛙,从而得出结论:生物都能生长发育。用手碰触含羞草,我们发现含羞草受到刺激后会合拢叶片,人体受到针刺后也会作出缩手反应,从而得出结论: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教师讲解:向日葵的花盘像太阳,这是对外界刺激作出的反应吗?其实是由于向日葵的花盘受到阳光的刺激,做出的反应。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有规律的反应,称为应激性。

教师讲解:我们从图上看到猫、狗等动物能繁殖后代,我们知道其他生物也能繁殖后代。

教师补充:一只纯色的猫生出的后代,毛色和斑纹上有深有浅,与母猫并非完全相同。我们人类也是这样,这说明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现象。

?过渡】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命现象,但生物还有一些我们刚才没有提到的生命现象。

课件展示:展示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图,引导学生理解:生物都有一定的结构,生物体除病毒外都是由细胞构成。

教师提问:仙人掌能够生活在干旱的沙漠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生物都能适应并影响环境。

?结束语】通过同学们积极的探究,我们认识了生物和非生物,也了解了生物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现象。大家来反思一下: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1.自然界中的生物分为几类?

总结概括为:植物、动物、微生物。

2.生物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总结出以下几点:

(1)具有新陈代谢现象。

(2)能生长发育。

(3)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4)具有应激性。

(5)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6)能繁殖后代。

板书设计

第一节 生物的基本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动物:东北虎 遗传变异现象

植物:含羞草 生长发育

微生物:大肠杆菌 繁殖后代

生物——有生命的物体 应激性

新陈代谢

适应并影响环境

鸟的特征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使学生体会探索数的特征的一些方法,能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或猜想、检验等方法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2.会应用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教学难点: 探索并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教具学具:多媒体、计数器、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引发猜想

1.师:前面我们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谁来说一说2、5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

2.师:3的倍数会有怎样的特征呢,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

二、自主探究 合作验证

1.师:大家的猜想对不对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100以内3的倍数,再和你刚才的猜想对比一下,你想说点什么?

2.师:看来,3的倍数个位上没什么规律,那3的倍数究竟有什么特征呢?下面我们就来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1)出示表格

算珠的颗数

算珠的颗数是不是3的倍数

这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57

114

86

951

798

432

169

思考:算珠的颗数和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师:请同学们看57,先用计数器拨出来,看一共用了几颗算珠?再判断一下算珠的颗数是不是3的倍数?然后用计算器算一算,57是不是3的倍数?(生边回答师边填写)明白怎样填写了吗?

请大家同位合作边操作边填写边思考。

(学生操作,同位合作、交流)

(2)师:谁来把你们小组填写的表格给大家展示一下。

(学生汇报展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集体订正表格)

(3)师:同学们看,算珠的颗数和这个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小结:实际上算珠的颗数就是这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

(表格中“算珠颗数”变为“各个数位上数的和”)

(4)师:再来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同位互说,再汇报)

师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师板书发现)

(5)师:“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什么意思?

3.师:每个数位上的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吗?(学生思考后回答)

(1)出示百数表中3的倍

师:利用这些3的倍数来验证一下。

(师说数,生验证)

(2)师:同位互说几个更大的数,互相验证吧。

(生汇报,共同验证)

(3)师:通过验证,能得出什么结论?

4.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你们得出的这个结论就是3的倍数的特征,你们真了不起。

三、应用规律 体验感悟

1.判断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

29 47 141 262 837

师:先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再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位听。

(生汇报订正)

学生判断完以后,教师提问:

怎样快速准确地判断出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

2.书51页第5题

师:你从题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生理解题意后,再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在下面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使它是3的倍数。

□7 4□4 42□ 1□3

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

订正完以后,提问:

如果我们先想出一种填法,怎样才能比较快的得出所有填法?

四、反思总结 自我提高

师:今天我们通过猜想、操作、验证,探究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这种方法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非常有用。

鸟的特征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了解说明文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在阅读中探究中国建筑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兴趣,使其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和风格手法

教学难点:

对文中出现的建筑名词的形象理解

教学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不仅拥有巍峨的山川,秀美的河流,还有数不尽的名胜古迹,现在请同学们观看一组图片,同学们从中找出中国的建筑(图片展示),同学们为什么能从这组图片中一眼看出属于中国的建筑呢?中国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那么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能独立于世界建筑之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作者简介

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广东省新会县人,是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长子。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72年。历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72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梁思成教授长期从事建筑教育事业,对建筑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在学术研究方面,梁思成教授自20世纪30年代起,对我国古代建筑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他生前写的许多有关中国古代建筑的专著和论文。同时他还以巨大的政治热情,对北京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提出很多重要的建议,并参加了北京市城市规划工作,参加了国徽的设计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建筑的设计工作,对建筑设计的民族形式进行了探索。梁思成教授,是我国最早用科学方法调查研究古代建筑和整理建筑文献的学者之一,他的著述是我国建筑界的一份宝贵遗产。

三、课文分析

1、解题:课文的题目“中国建筑的特征”,哪一个词是关键词?

明确:特征

2、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几点基本特征,下面请同学们用五分钟的时间快速浏览这九点基本特征,想一想,这九点基本特征,是按什么顺序展开的,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展开的。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3、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作者用了三点来具体介绍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下面我们分成3组结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一下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

问题:

1、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的?

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

3、举折、举架是怎样构成的,它作用是什么?

明确:

1)。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间用枋、檩连接。

2)。斗拱是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的。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3)。举折、举架的作用是形成屋顶的坡度。

4、从作者介绍的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的介绍顺序中我们发现,一间房子由下而上可以分成三部分: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那么,中国建筑体系中是如何把这一间间房子联系在一起的呢?我们来看《林黛玉进贾府》中的一段描写(幻灯片展示:想着,又往西行,不多远,照样也是三间大门,方是荣国府了。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那轿夫抬进去,走了一射之地,将转弯时,便歇下退出去了。后面的婆子们已都下了轿,赶上前来。另换了三四个衣帽周全十七八岁的小厮上来,复抬起轿子。众婆子步下围随至一垂花门前落下。众小厮退出,众婆子上来打起轿帘,扶黛玉下轿。林黛玉扶着婆子的手,进了垂花门,两边是抄手游廊,当中是穿堂,当地放着一个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转过插屏,小小的三间厅,厅后就是后面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通过这段描写,我们体会一下,中国的一所房子在平面布局上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往往左右均匀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从中国建筑的平面布局上可以体现出中国建筑文化的中规中矩和阶级分明的特点。

5、我们的房子建造完成,但是智慧的中国建筑工匠们在讲求建筑的实用性的同时,也不会忽略它的美观性的特点的。同学们能不能结合我们学过的古诗文,想想,在我们的诗文中,对中国建筑的装饰特点都有过什么样的描写?

明确:“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等等。从这样的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中,我们喜欢运用色彩鲜艳的颜色,而这些鲜艳的颜色中,寄托了中国人民对幸福的期盼。

四、小结

同学们,对于中国建筑的特征也许以前我们不太熟悉,不过今天通过对梁思成先生这篇课文的学习后,相信大家对我们祖国的建筑有了更深刻、更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课文在论述时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知道作者在介绍时采用了先总后分的顺序,那么,这九大特征有没有详略安排呢?作者着重说明九大特征的哪几项?

明确:根据重要程度或说明的难易程度有所侧重,重点有: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斗拱,屋顶,色彩。

二、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然后,作者提出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中国建筑的文法

1、在学习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所有的特点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被中国的匠师们所遵守,为中国的人民所承认,我们可以叫做中国建筑的“文法”,(比喻)下面我们结合课文57页最后一个自然段,找一找,作者究竟是怎样具体解释中国建筑的“文法”和中国建筑的“词汇”的。

提示: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和“词汇”。

明确: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构件与构件之间,构件和它们的加工处理装饰,个别建筑物和个别建筑物之间,都有一定的处理方法和相互关系,我们说它是中国建筑的“文法”;构成一座或一组建筑的不可少的构件和因素,那就是我们建筑上的“词汇”

2、中国建筑的文法要求我们在建造房屋是遵守一定的规则,具有一定的约束性,但同时,中国建筑的文法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怎样理解中国建筑文法的灵活性呢?我们结合课文58页第二自然段来理解。

明确:中国建筑的文法在命题上可以有灵活性。具体体现在运用中国建筑的文法规则,为了不同的需要,可以用极不相同的“词汇”表达极不相同的情感,解决极不相同的问题,创造极不相同的类型。

(二)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

思考:如何理解“可译性”

明确:“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也是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是指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三、在理解中国建筑的文法特征及各民族“可译性”问题过程中,我们发现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大家能不能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并谈谈你们的理解?

明确:

1、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弟兄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

[答案]将地区建筑与中国中心地区建筑的体系关系比喻成兄弟同属一家的关系,有利于读者理解文章的内容,让大家更容易接受这一说法。也为后面的各民族之间的建筑的“可译性”埋下一个伏笔。

2、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

[答案]把墙壁比喻成我们日常所见的“帷幕”,使读者更能直观的理解墙壁的作用。

3、建筑的“文章”也可因不同的命题,有“大文章”或“小品”。大文章如宫殿、庙宇等等;“小品”如山亭、水榭、一轩、一楼。

[答案]把各种类型的建筑和多种体裁的文章相比,并将建筑划分为“大文章”或“小品”,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建筑因为“命题不同”而产生的风格的不同。

小结:文章中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读者生动、形象、深刻的体会到中国建筑的风格,所以我们在阅读一篇说明文的过程中,要注意说明文语言的形象性。

四、总结

中国的建筑,在经历了千年的洗礼后形成了自己固有的建筑特征,而每一个民族在自己生存繁衍的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风格虽然不同,但解决的本质问题却是相同的,作者把它称作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我们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中体现出的中国的文化,是为了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的去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美,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今天所体会到的一切的美,源于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结构和运用的揣摩和体会。

鸟的特征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经历在100以内的自然数表中找3的倍数的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感悟3的倍数的特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特征。

2、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的奥妙;在运用规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是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提出课题,寻找3的特征。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2、5的倍数的特征,那么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呢?谁能猜测一下?

生1:个位上是3、6、9的.数是3的倍数。

生2:不对,个位上是3、6、9的数不定是3的倍数,如l 3、l 6、19都不是3的倍数。

生3:另外,像60、12、24、27、18等数个位上不是3、6、9,但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

师:看来只观察个位不能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揭示课题)

师: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人手一张。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二、自主探索,总结3的特征师:

先请在下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教师出示百以内数表,学生利用p18的表。在学生的活动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并呈现学生已圈出3的倍数的百以内的数表。)(如下图)

师:请观察这个表格,你发现3的倍数什么特征呢?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同桌交流后,再组织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10以内的数只有3、6、9是3的倍数。

生2:我发现不管横的看或竖的看,3的倍数都是隔两个数出现一次。

生3:我全部看了一下,刚才前面这位同学的猜想是不对的,3的倍数个位上0~9这十个数字都有可能。

师:个位上的数字没有什么规律,那么十位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也没有规律,1~9这些数字都出现了。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发现3的倍数按一条一条斜线排列很有规律。

师:你观察的角度与其他同学不同,那么每条斜线上的数有规律吗?

生:从上往下观察,连续两数都是十位数增加1,而个位数减少1。

师:十位数加1、个位数减1组成的数与原来的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我发现“3”的那条斜线,另外两个数12和21的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字加起来都等于3。

师: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其他斜线呢?

生1:我发现“6”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6。

生2:“9”的那条斜线上的数,两个数字加起来的和都等于9。

生3:我发现另外几列,除了边上的30、60、90两个数字的和是3、6、9,另外的数两个数字的和是12、15、18。

师:现在谁能归纳一下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等于3、6、9、12、15、18等,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实际上3、6、9、12、15、18等数都是3的倍数,所以这句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一个数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

师:刚才是从100以内数中发现了规律,得出了3的倍数的特征,如果是三位数甚至更大的数,3的倍数的特征是否也相同呢?请大家再找几个数来验证一下。

学生先自己写数并验证,然后小组交流,得出了同样的结论。

全班齐读书上的结论。

三、巩固练习:

完成p19做一做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浙教版数学教案优质5篇

幼儿园大与小教案优质5篇

大班体育狼来了教案优质5篇

幼儿园大班关于伞的教案优质5篇

小手歌教案中班教案优质6篇

安全交通教案优质8篇

谁来了教案优质8篇

健康幼儿教案优质8篇

学写字教案优质8篇

优质课程教案7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89187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