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教案内容紧密贴合教学大纲的要求,教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下面是九九范本网小编为您分享的《枫桥夜泊》教案8篇,感谢您的参阅。
《枫桥夜泊》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 理解诗意,学习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2.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活动准备:
1. 诗歌范例。
2. 人手一份纸、笔。
3. 古代江南水乡秋夜美的景色图及配乐诗磁带。
活动重点:
理解诗意,有感情、有起伏地吟诗。
活动难点:
感受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指导要点:
通过观察图片,听听说说,引导幼儿充分感受诗中描绘的秋夜美景和诗人的思乡情怀。
活动过程:
1 . 出示挂图导入。
提问:这是什么地方?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所反映的时间、地点、人物、景物、季节,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小声与身边的同伴交流)
2. 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1)配乐教师示范朗读。
提问:听这首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2)再次欣赏,引导幼儿结合挂图理解古诗的意境。提问:这首古诗描写了怎样美丽的景色?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幼儿跟读。
3 . 了解古诗结构。
教师:这首古诗共四句,每行七个字,这种格式的诗叫"七言绝句"。
4.分句理解古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落下了,远处传来几声乌鸦的叫声,寒气阵阵,秋霜仿佛满了天地间。
(2)江枫渔火对愁眠--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江面上渔船的灯火,诗人想起家乡,难以入睡。
(3)姑苏城外寒山寺--姑苏城外那座寒山寺传来了沉闷的钟声。
(4)夜半钟声到客船--半夜里,钟声传到了诗人乘坐的客船上。
教师: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寒风习习,弯弯的月亮落下了。诗人坐在船上听着远处传来乌鸦低沉的叫声、寒山寺沉闷的钟声,望着岸边的枫树和渔船的灯火,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他久久不能入睡。
5. 学做小诗人。
(1)感受古诗的韵味。
教师抑扬顿挫地、有感情地吟诗。
(2)学做小诗人。
集体吟诵古诗,在诵读中体会古诗的韵味和意境。
请个别幼儿念。
(3)作画。
过渡语:刚才我们做了一回小诗人,现在我们来当个小画家,让我们听着配乐诗画出江南水乡秋夜的美景。
评价要素:
1. 是否理解诗意,并能有感情地吟诵诗歌。
2. 能否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画出心目中神往的秋夜美景。
活动建议:
在其他时间段反复播放这首诗,并把诗歌范例和幼儿的绘画作品贴在墙上,供幼儿欣赏、认读、吟唱。
附:古诗《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教案篇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中“泊”的意思。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领悟作者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和表达特点。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解题:
2、(图片)江苏的寒山寺因为唐代诗人张继一首《枫桥夜泊》而名躁一时,无数的诗人墨客均至此题诗作画吟咏,引来上成千上万的游人,枫桥也一跃成为苏州三百余座名桥之首。一首诗让张继名垂千古,世界闻名。
3、展示书画,歌“枫桥夜泊”
不朽失眠著佳作,千古名篇天下传!这首诗究竟散发是怎样的魅力,让我们一同走进张继的《枫桥夜泊》。
二、初读古诗,品读“入境”。
1、读准字音,你读出什么感受?
(凄凉……)
2、师范读,生读出自己的感觉来。
3、这首诗写了些什么景物?(生答)
1)学习第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贴出卡片“霜”和“啼”)“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2)霜,使我想起了李白的诗句。品读这两句诗霜满天,地上霜(清冷的感觉),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冷、孤独)把这句诗的意思讲一讲。
4、学习第二句: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江枫”“渔火”)江边的枫树怎么样?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5、江枫“对”?——面对,相伴。“对”是什么意思?此时,谁与谁对?谁和谁相伴?江风和渔火相伴。张继有人相伴吗?体会了张继什么心情?(寂寞)
6、“眠”——睡了?谁“眠”?江枫、渔火、船家、周围的一切都睡了。诗人怎么样?(难以入眠)
树睡了
桥睡了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有张继醒??
夜愈深,愈难眠
原来,作者是对愁难眠啊!生诵读教师改写的诗句
7、后半句
1)“客”思乡寂寞
钟声响起(课件)讲解作者遭遇,抓文眼“客”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想法和联系自己生活实际联想(体会寂寞愁苦)。
2)诗人在想什么?
你能用语言表达作者的这种忧伤呢?不能,只能来读!
三、读整首诗,诵读悟情。
1、看画面入情入境,将情融入古诗朗读中。
2、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
3、张继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情景?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1)边吟诗句,边想象画面。
2)师引读:
一千两百年前的一天。殿试揭晓的黄榜上人名密密麻麻。可偏偏没有他张继的名字。他羞愧沮丧。本来预期的结果不是这样的。虽经十年寒窗苦读,可琼林宴上却没有他的一角席次。他踏上小舟默默南行。时至深夜,泊船枫桥。不能成眠的他。苏州是中的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张继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
月亮缓缓下坠——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一句)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二句)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三、四句)
没有父母的关怀,没有孩子的欢笑,有的只是——读古诗
没有家乡的山水,没有熟悉的乡音,有的只是——读古诗
四、“出境”体会表达方法。
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自己感情,情景交融,达到美的艺术境界。
1、教师口述作者描写的画面或生设计诵读古诗的旁白(即在理解感悟古诗的思想感情过程中,感受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并在创编古诗时,有初步的运用)。
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张继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他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他感到孤独,使他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张继搭乘的客船上……
2、在教师的引导下联想类似的感情经历(夏令营活动中的感受),迁移运用表达方法。
五、整体感知古诗写法,拓展探究。
1、师生讨论:我们学过的古诗或课文中,有没有用到过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若有时间,安排学生现场练习一段情景交融的片段:今天上课前的心情如何?能否以写景来衬托你当时的心情?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景: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
情:清冷孤独寂寞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枫桥夜泊》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根据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尝试自读,使学生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的生字、新词和重点诗句。
2.通过吟诵,体会《枫桥夜泊》所描写的景,体会作者心情。
3.学习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体会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宝贵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你们最熟悉的白居易、高适、李白、杜甫、张继等都是唐朝大诗人。有不少同学会背诵不少唐诗,谁愿意背一首?
2.简介三位作者及时代背景。
二、预习课文
1.按照预习要求分小组进行预习。
2.说说这两首诗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作最喜欢哪一首?哪一句?说说为什么?
三、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读古诗,正音。
2.理解词语。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4.质疑问题。
四、学习《枫桥夜泊》
1.理解题目。
枫桥交代了什么?(地点)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2.教师配乐范读。
3.反馈预习情况。
4.指名朗读。
5.引导学习全诗。
(1)齐读。
(2)逐句重点理解词语。
(3)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诗人因何而愁呢?
(5)引导学生看图,说说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6)诗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抒情,那么从诗人当时的心情,体会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分组讨论)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五、学习《别董大》
根据学习《枫桥夜泊》的学习方法,掌握自学方法,自学《别董大》。
1.小组讨论后,教师指导,师生共同总结。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3.弄清题目的意思,准确地理解诗意。
4.先同座互相读讲,再指名逐句读讲,有讲得不准确的,老师酌情指点。
5.把四句诗连起来讲,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6.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六、总结
1.这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理解,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背诵《枫桥夜泊》和《别董大》。
3.根据诗意,发挥想象,进行情境描写或绘画。
《枫桥夜泊》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2.难点:学会诗歌的欣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和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脸炙人口(kuai4 zhi4):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誉。炙:烤熟的肉。脍:切得很细的肉。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揆情度理(kui2):依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牵强和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址在一起。
招徕:招揽。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2 .阅读全文,考虑预习提示中的问题。
二、导入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就告诉我们对书中的话不可全部相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这篇课文就是教我们质疑的方法。
三、正课
1.速读全文,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第一局部(l~2段):引用诗歌提出反驳的对象(枫桥夜泊)新解,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第二局部(3~7段):分别对“乌啼”“江枫”“愁眼”的新解进行反驳。
第三局部(8段):总结,认为这样的“新解”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2.提问:课文第里段提出反驳的对象后,为什么写“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身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羞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自身的疑问?
讨论并归纳:因为考证的内容是前人未说过的所以觉得很新鲜,同时,因为他人能提出新观点,对古代的诗进行考证而自身却未能做到感到很羞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质疑,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3提问:第1段连用了3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连用3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深思。
4.提问:你同意作者在第2段对诗歌意境的描述吗?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略
四、小结
欣赏诗歌,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内涵,捕获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加以领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意象,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诗歌所描绘韵画面,欣赏其中蕴含的美。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防止理解上的实指性。还要学习诗歌精粹的语言,欣赏诗歌遣词造句的精练、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局部组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示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全文,体会课文如何逐一反驳‘’新解”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作者对《枫桥夜泊》的欣赏中,知道了如何欣赏诗歌,
这节课我们要体会作者在反驳“新解”时,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
境,这是鉴赏诗歌的钥匙。
三、正课
1.提问:作者在第3段分几个层次来反驳?有语言标志吗?
讨论并归纳:按“首先”“其次”“第三”分成三个层次。
2.提问:第3段如何分3层反驳的?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先引用“新解”作者的`考证,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乌啼不是乌鸦叫而是一座桥名。论据是“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结论是诗中‘明落鸟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那方向落下去了。”再进行反驳。先驳‘呜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引诗词曲为证:
(l)乐府中有《乌夜啼》的曲名和刘义庆作曲的传说。
(2)乐府琴曲歌辞有《与夜啼引》。
(3)唐教坊曲和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
结论:在特殊情况下,乌鸦受到惊扰会夜飞啼叫。
第二层:再驳“乌啼桥”,认为无文献史料证明其修建时间。或是由好农之徒和会命名的。举梁祝故事为证。
第三层:再驳“月落乌啼”从桥的地形接情度理,认为“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3.提问:你觉得这样反驳合理吗?
讨论并归纳:略。示例:反驳的第二层,桥的位置在河上,而船的位置在桥下的河面上,位置是低于桥的。
4.提问:第3段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驳论据、论证来驳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
5.提问:第4段是怎么反驳“江枫”新解的?
讨论并归纳: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是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
先驳“江枫”桥名。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合古人今人的语言习惯。
再驳“江枫”的实指,破坏了诗歌形象和意境。
再驳“江枫”的实指,退一步讲假如“新解”成立,那么诗歌应该改名。
这一段直接驳论点。
6提问:第5段是怎么反驳“愁眠”新解的?
讨论并归纳: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头,对着愁限山的意思”。论据是“运河两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先驳“愁限”的实指,抹去了诗歌主观感情的色彩,使这句诗索然无味。
再驳“愁眼”的实指,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再驳“愁眠”的实指,无文献资料证实,或是好壮之徒和会命名的。
再驳“愁眠山又名孤山”的论据的不合理性。
再驳“渔家既然学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丁”论据的不合理性,认为“渔家掌灯”与旅客“眠”之间无必定联系。
这一段既驳论点又驳论据。
7.提问:第8段总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
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
8.提问:作者反驳这些“新解”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讨论并归纳:因为分析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是鉴赏诗歌的钥匙,
假如丢失了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则诗歌的美感也无从谈起。
四、小结
本文针对“新解”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反驳既有直接驳论点。也有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反驳的论据充沛,批驳有力。在反驳中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做到合理合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杜甫《春夜春雨》,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晚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a .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即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落笔,写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心。
c.最后两句,诗人设想雨后晨景:雨过天才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虽不露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以体会出诗人喜雨之情。
《枫桥夜泊》教案篇5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课——《〈枫桥夜泊〉新解质疑》。作者为了“质疑”,在这篇驳论文中竟用了20多个问句,其中有设问句、反问句等问句。反问句也叫反诘句或激问,它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语气强烈,感情激越,色彩鲜明,增强了批驳敌论的力度。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学习这一新课,并体会本文的论证特色。
二、预习课文
学生各自默读课文并做下面的练习,教师引导作答并投影或用小黑板显示。
①给下面加粗的字注意
a.招徕(lái) b.揆(kuí)情度(duó)理 c.惭愧(kuì)
d.乌啼(tí) e.玄(xuán)学 f.江枫(fēng)夜泊(bó)
g.糟蹋(tà ) h.愁眠(mián)
②解释下列词语
a.索隐:探索隐秘的事情。
b.索引:把书刊中项目或内容摘录下来,每条下标注出页码,按一定的次序排列,供查阅的资料。
c.索然无味:形容枯燥乏味。
d.揆情度理:揆、度:估量、推测。按照情理来估量、推测。
e.脍炙人口:脍:切细的肉。炙:烤肉。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赞。
f.招徕:招揽。
三、研读课文
请若干学生依次朗读全文,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同学们研讨,解答下列问题:
①解释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
明确: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首句即从视觉、听觉、触觉三个方面描绘子秋江夜泊的环境和诗人的感觉。第二句不但写了当时典型的景物江枫和渔火,点明了地点,更重要的在于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之情,未写人而人在其中。满怀愁思,辗转难眠,不是诗人自己还是谁呢?最妙句在于末句,既承接上句“寒山寺”写了钟声,又暗示了听见钟声者乃诗人本人。秋寒霜重,夜阑人静,忽然一声幽远清晰的钟声传入正在辗转难眠的游子心中,引起怎样的感觉不言自明。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不禁细细体味当时的环境和诗人的心境。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一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细节,情景交融,描绘了一幅意境优美的秋江夜泊图。
②分析课文
③阅读全文,找出所有的问句,体会它们在批驳“敌论”(即论证)过程中的作用。(答案从略)
四、归纳小结(学生议论,发表看法,教师引导修正)
这篇驳论文的开篇新颖独特,采用“诱入”的技巧,即先不让对方马上接受自己的观点,而是绕开一笔,将对方的言论或行动加以弘扬,并连用了三个反问句吸引读者。全文用设问、反问等20多个问句进行“质疑”,通过推理、证明、分析等手法,对“敌论”逐一进行批驳,从而确立自己的主张和观点。
五、作业(略)
《枫桥夜泊》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师: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精湛的语言文字艺术展示着它的文学魅力。大家都读过许多的古诗,谁来给大家吟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最欣赏的诗。(提2—3名学生吟诵)
师: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同学请看。(出示枫桥夜泊的画面)这幅图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清冷。
生:很美,真是小桥、流水、人家。
生:很幽静。
师:在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于是便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出示课件,板书、播放音乐)跟着音乐教师范读。
师:喜欢这首诗吗?
生:喜欢。
师:想读吗?
生:想。
师找2名学生读。
师:(正音多音字,“泊”,寺sì愁眠chóu mián )
师:读诗还要讲究节拍,那位同学来给这首诗画一下节拍。(提名上黑板画节拍,并提2名按节拍读。小组读。齐读。)
师: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会读了,还需要知道什么?
生:了解诗的意思。
生:知道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作者写诗的背景、时间、地点等。
师:你们平时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平时我们都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的呢?
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
生:伙伴讨论交流。
生:借助书中的注释。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这些方法先自己学习,然后伙伴讨论交流,在学习和交流中去体会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然后提出问题。
(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5-8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知道了什么?大家来交流一下。
生:我知道了诗题的意思,枫桥:在苏州西郊,夜:晚上。泊:停船靠岸。此诗是写在枫桥边夜晚停船的所见和所闻。
生:我有一个问题,诗中第一句说到月落乌啼这应是早晨的时候,而题目却是夜泊,到底是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师:很好,你真是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众说纷纭)
师:这首诗采用的是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所见所闻。除了这些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1-2 学生说诗意。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生:我从诗中的一个“愁”字,读出了诗人在表达自己的一种忧愁。
师:(师生交流背景:诗人在安史之乱后避地吴中,据说,他科举落榜,心境失落寂寞。客船夜泊,触景生情,抒发了羁旅之愁。)除了这个“愁”字你还能从诗中哪些地方体会出来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读了这些景物有什么感受?)
生:(从诗中的描写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情景,谈自己的感受)
师:出示课件,解说。拂晓的时候,月亮落了下去,栖息在树上的乌鸦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的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的霜华请同学们来读读这两句,读出此情,读出此景。(略带伤感语调,语速要慢。)
师:说说此时作者的感受。。
生:此情此景又怎能不让这怀着旅愁的诗人更感到凄凉和伤感呢。
师:同学们从诗中这些景物的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你认为诗中诗意最浓的是哪里?
生:体会“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夜深人静时,忽然听到从远处的寺院中传来悠远的钟声。大家来静静的停一下(播放钟声)
师:同学们请你联系诗描述一下你刚才听到钟声的感受。
生:很悠远
生:更赠添了伤感。
生:啊,这钟声它是从苏州城外的寒山寺中传来,悠远回荡,多么让人想念家想亲人啊。
师:这钟声在夜半悠扬回荡,余音袅袅,衬托出夜的静谧与深沉,使夜不成眠的游子更增添了愁绪,而诗人卧听钟声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同学们此时你就是诗人张继请你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感情朗读表达出来。
生:2名读。
师:这首诗有情有景,有声有色,情景交融。诗人以一缕愁绪把众多的景物串起来,和谐而有层次的组成一幅秋江夜泊图。这首诗使张继名传千古,享誉海内外,诗传到日本,几乎人人皆知,苏州寒山寺也因此诗而著名,至今每年除夕都有大批日本人专程来到寒山寺与中国的游客一起聆听夜半钟声,并吟诵这首绝句。
现在人为了表达对这首诗的喜爱,把它演绎成歌曲故事等等,老师带来一首枫桥夜泊的歌曲,请大家欣赏。再次感受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播放歌曲)
师:把你听后的感觉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
齐读。
师:古诗中有许多这样的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的佳作。这首《枫桥夜泊》师和元朝马致远的一首小令《天净沙 秋思》在写法和表达的情感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下面我们就来上读一下《天净沙 秋思》。出示课件。
生:自由读。
生;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交流、朗读并背诵。
师:请同学们再读《枫桥夜泊》和《天净沙·秋思》,想一想这两首诗分别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交流
师:(小结):这两首诗都是把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构成一幅令人伤感的画面,以此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背诵这一诗一词。
师: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多背。让它陶冶你的情操,丰富你的思想。
《枫桥夜泊》教案篇7
一、激趣、自由漫谈
(一)请学生背诵学过的描绘秋天的古诗,看谁记得多。
(二)导入:我们再来学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这首诗意境深远,非常有味道。揭题:枫桥夜泊。齐读课题。
二、初读,质疑问难
(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步骤。
(二)出示这节课的学习方法。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学习。
(三)自由读诗,自学古诗。
(四) 出示课文,指名朗读,正字正音。
三、探究,研读漫谈
(一)分步骤学习古诗。
1.第一步:解诗题,说诗人。交流课前收集的善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枫桥夜泊》的意思就是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
2.第二步:解字词,说诗意。
1.齐读古诗,想一想:通过自学,你知道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2.解字词,说说你是怎么弄懂这些意思的?
3.结合课后注释和占有的资料理解,交流诗句的意思,交流时先交流前两句,然后交流后两句。“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4.第三步:解诗情,悟诗境。
1)配乐朗读,想象画面。
2) 指名读一二句,学生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师相机板画“月”“霜”“乌”“江枫”“渔火”, “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寒冷、孤独)江边的枫树怎么样 ?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孤单、寂寞 )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难以入眠))
3)男生齐读一二句。
4)指名读三四句,学生听,你还看见了什么?(教师板画“寒山寺”,贴“寺”“钟”)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听,钟声怎样?(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5)女生齐读三四句。
6)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7)说意境。
(二)指导朗读。
1.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愁绪,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诗,看看从诗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诗人很愁?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个别读,齐读,低声慢吟读等体会诗人的愁绪。
1)让我们成为诗人,坐上小船,回到那个秋夜吧 。
2)教师描述:在一个月色朦胧秋霜漫天的夜晚,你坐的小船停靠在枫桥边,天气寒冷,你把外衣裹得紧紧的,江边的片片枫叶和江面上的点点渔火使你感到孤独,使你难以入眠。此时,寒山寺的钟声传到了你的客船上……
3)让我们用满腔的情,来吟诵这首名传千古的诗吧。
(三)质疑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对重点问题探究。
师:这首诗我们已经学完了,在同学们的脑海中,还有哪些小问号在闪动,大家提一提。
1、半夜,鸟儿都睡了,乌鸦为什么还在叫呢?
2、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为什么而发愁呢?师:是的,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面对忧愁,有的萎蘼不振,有的自暴自弃,我们应该变愁为号角,催人奋进,变愁为号角,破浪远航,而张继呢,是变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四、深化,扩展漫谈
同学们还收集到了哪些带"愁"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理解了诗的内容、意境,还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更学到了学习古诗的方法。
《枫桥夜泊》教案篇8
【教学内容】
浙教版小学语文第9册第15课《古诗四首》之《山行》与《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理解诗义。
2、透过意象,感受诗情。
3、比较阅读,体验意境。
【课前准备】
搜集秋诗、秋词。
【设计意图】
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古诗以其凝练的语言,生动的意象,真挚的情感,优美的`意境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富有意趣的对话空间。本课试图利用诗歌文本特点,搭建师生对话平台,引领学生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进行一次充满情趣和美的对话。
【教学流程】
一、诵秋感愁,渲染气氛。
师生交流秋诗、秋词,这些诗词中弥漫着一种较为普遍的悲秋情绪。学生写“愁”字,说说“愁”字上头为何是个“秋”字的理解,建立秋景与秋思之间的联系。
二、《枫桥夜泊》,品悲秋滋味。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2、展开想象:诗人是怎样通过景物来表现愁思的。大胆猜想:诗人为什么而愁。意象统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朗读感悟:情境描绘中朗读,诗歌朗读中悟境。
三、《山行》,悟秋色可爱。
1、描绘诗人眼中的秋色。
2、比:杜牧的心境跟张继是否一样。赏:欣赏红叶图片,谈感受,诵诗句。悟:从一、二两句诗中体悟诗人的爱秋情怀。
四、整合拓展,升华诗意。
1、同样处在深秋,同样不得志,为何心境会如此迥然相异。
2、假如杜牧遇上张继,会对张继说些什么。
3、补充一些爱秋诗,如,《赠刘景文》、《秋词二首》等。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