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九范本网 >工作计划

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8篇

教案的有效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体现在对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关注,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他们的独立学习,以下是九九范本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五年级下册教案优秀8篇

五年级下册教案篇1

知识目标:

1.能够听、说、读、写以下动词短语:eat breafast, d rning exercises, have…class, pla sprts, eat dinner.

2.能够听懂问句:when d u d rning exercises / …? 并能用所学动词短语替换句型“at …”中的关键词回答问句。

能力目标:能理解并跟唱let’s sing的.歌谣。

情感目标:能够合理安排日常学习和周末活动。

教学重点:掌握a部分let’s learn中的五个动词短语,并能用这五个短语回答询问作息时间的问题。

教学难点:掌握五个四会短语和单词exercises的正确发音。

教学准备:、单词图片

教学过程:

preparatin—准备活动

1.let’s sing《ten candles》,听并跟唱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歌曲复习数字,为本节课时间表达做铺垫。

2.free tal:复习上节课重点内容。

s1:when d u get up?

s2:i get up at 5 ’clc.

s1: when d u…?

s2: i… at…’clc.

presentatin—新知呈现

1.由free tal环节自然引入prdr的时间安排,t:h5

五年级下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棒针编制中的几种基本针法的编制符号.能看懂图样

2.能依照进行作品的编织、设计、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思维

3.通过动手编制练习,明白通过相同针法的不同组合,可以编织出不同的作品

教学重点:能看懂样品的使用的针法,按照图示学习编织一种织物

教学准备:普通绒线棒针2根

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物,感受不同的编织

1.出示毛衣,感受不同的针线编织

2.想:你曾在那些服饰中见过?

二、学习几种基本织片的编织

1.上针的平面织法:

a、教师示范

①起针

②位于表侧的第一行编制上针

③翻至里侧的第2行,编织下针

④重述上述编法

b、学生尝试

①学生一边看图样,一边尝试编制

②与样品进行比较

2.起伏编织

教师示范编法:一行下针和一行上针交互而成的织片,不管是表侧还是里侧,都是编织下针

①起针

②位于表侧的第一行编织下针

③翻至里侧的第二行,也编织下针

④重复上述编法,反复编织下针

学生尝试:

学生分小组编织,组长负责指导

3.双松紧编织:为两针上针和两针下针交互而成的织片,不管是位于表侧行还是位于里侧行,都是先编织两针上针,再编织两针下针

教师示范:

①起针

②先编织两针上针,在编织两针下针

③按照上述针法,反复编织

三、学生尝试编织

1.选择上述一种针法,试着编织一件织品

2.上下针组合变化的方式还有很多,如单松紧针法、规划针法等

四、织品展示:

1.展示已经完成的织品

2.可以织成一条围巾

五、课堂总结

五年级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初步建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2、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比较推理与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

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的要求,结合教材的特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快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的方法进行学习。独立思考可以使每个人深入的探究、冷静的分析;小组合作,可以更全面的思考,解题思路得以发散。

教具准备:

印有月历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教师谈话:从11月1日起,小兰的妈妈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他们打

算等爸爸妈妈休息时,全家一块儿去公园玩。(小黑板出示:小兰一家和一张11月份的日历)那么在这一个月里,他们可以选哪些日子去呢?你会帮他们把这些日子找出来吗?

请学生相互议论后,教师提示:同桌两位同学可分工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位同学找小兰妈妈的休息日,另一位同学找小兰爸爸的休息日,然后再把两人找的结果合起来对照一下,就可以很快找出小兰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步完成以下板书

妈妈的休息日:4、8、12、16、20、24、28

爸爸的休息日:6、12、18、24、30

他们共同的休息日:12、24

其中最早的一天:12

(以讲故事的形式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公倍数”的实体模型,让学生借助“日期”这一具体有实际意义的“数”,初步感知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体会求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思路。)

二、激思引探,教学新知

1.几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学

从“妈妈的休息日”、“爸爸的休息日”、“他们共同的休息日”、“其中最早的一天”分别引出“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教师修改并完成板书。

4的倍数:4、8、12、16、20、24、28

6的倍数:6、12、18、24、30

4和6的公倍数:12、24

其中最小的一个:12

师:教师:为什么要打省略号呢?(因为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不可能写出一个数的所有倍数).

师:请你仔细观察妈妈和爸爸的休息的日子又什么特点?(引出4的倍数和6的倍数,并板书)

师:在6的倍数和4的倍数中,你觉得哪些数字比较特别呢?(引出4和6的公倍数)师:其中最小的一个是12。(引出最小公倍数)

(通过引导学生对具体问题作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修改板书,让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能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特点。)

2、及时练习

师:认识了那么多关于倍数的关系,我们就来用一用。完成(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练一练的第一题

2、书本练一练的第三题

3、书本练一练的第四题。

4、判断题

(1)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

(2)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两个数的公倍数是无限的,而最小公倍数只有一个。()

此题从整体上挈领知识要点,要求学生对各项知识进行抽象的比较、类比,进而推理、概括,对知识有深入完整的理解。学生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用数学语言进行合乎逻辑的讨论与质疑。

四、课堂小结: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

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条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整节课的设计,我通过四个环节的教学设计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与生活的理念。我主要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等方法,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过程中获得知识。

五年级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稍复杂的生活问题.

2,学会找出生活问题中相等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会列出方程解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

2,根据下面叙述说说相等关系,并写出方程.

①公鸡x只,母鸡30只,是公鸡只数的2倍.

②公鸡有x只,母鸡有30只,比公鸡只数的2倍少6只.

3,(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讲述:一天,学校的足球场上,善于观察的小军,勤于研究的小华和爱提问题的小刚三人休息时,突然发现足球的秘密.小军发现……小华发现……小刚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黑色皮共有12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白色皮)

让学生独立做,集体订正时,(板书线段图).

二,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媒体出示教材情景图).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边形,白色的皮都是六边形的白色皮共有20块,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共有多少块黑色皮"

(1)审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有用信息.

提问:"例题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说明:例1就是我们以前见过的"已知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用方程解答这类问题.

教师板书:稍复杂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教师板书线段图讲解)

看图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可能出现的等量关系是: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3)同桌讨论怎样列出方程.

(4)交流汇报并让学生根据题意说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关系.允许学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书学生的方程并选择2x-4=20讨论它的解法.

学生小组讨论解法.

汇报交流板书: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检验:(引导先生口头检验)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5)学生选择其余的方程解答.

2,变式练习.

(1)教师: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个条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块"该怎样列方程(课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中的"少"换成"多")让学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较,使学生清楚地看到,这种用算术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应用题,不论是"几倍多几"还是"几倍少几"列方程都比较容易.

3,引导学生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三,巩固应用

1,只列式不计算.(课件出示)

①图书室有文艺书180本,比科技书的2倍多20本,科技书x本.

②养鸡厂养母鸡400只,比公鸡的2倍少40只,公鸡x只.

③学校饲养小组今年养兔25只,比去年养的只数的3倍少8只,去年养兔x只.

④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交流

①北京故宫的面积是72万平方米,比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广场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亚洲的面积比大洋州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③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达到每小时110km,比大象的2倍还多30km.大象最快能达到每小时多少km

④共有1428个网球,每5个装一筒,装完后还剩3个.一共装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数是乙数的2倍.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②甲乙两数的和是183,甲数比乙数的2倍还多3.甲乙两数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板书设计:

先把2x看作一个整体

五年级下册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教案篇6

2、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

2. 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 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年级下册教案篇7

【教学内容】

2、5的倍数的特征(教材第9页例1,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自主探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

2.知道2、5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3.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分析、归纳的能力,愿意与同学交流自己发现的结果,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通过探索发现2、5的倍数的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

【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玩个猜数游戏,好吗?你们任意说出一个自然数,不管是几位数,我都能很快的判断出它是否是2或5的倍数。不信可以试试看。

学生报数,老师答,同时请大家验证。

师:同学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惊讶的目光。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不计算就能马上判断出来吗?学了今天的知识,你们就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

板书课题: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探索5的倍数特征

(1)引入百数表。

(2)出示课件:百数表,在这些数中找出5的倍数,写出来。

(3)你们找的数和老师找的相同吗?(课件出示百数表)

(4)观察5的倍数,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说给同桌听听。

(5)归纳:谁来概括一下5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板书: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6)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5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请你写一个多位数,并且是5的倍数。

(7)过渡:学习了5的倍数的特征有什么好处?师随机在黑板上写一个数,让学生猜猜它是不是5的倍数。

(8)练一练: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

240,345,431,490,545,543,709,725,815,922,986,990。

过渡:那172是几的倍数呢?请同学验证。2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想不想研究?下面我们一起研究2的特征。

2.探索2的倍数特征

(1)猜一猜:根据研究5的倍数特征的经验,你猜一猜2的倍数可能会有什么特征呢?

(2)课件出示:百数表找出2的倍数。(小组合作找出所有2的倍数)

(3)汇报后,观察2的倍数的特征,看看你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

(4)归纳:2的倍数有怎样的特征?

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5)验证:除了这些数以外,其它2的倍数也有这样的特征吗?请举例验证。

(6)填一填: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1,3,4,11,14,20,23,24,28,31,401,826,740,1000,6431。

让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3.奇数、偶数的再认识

自然数按是不是2的倍数来分可分为奇数和偶数两大类,2的倍数都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就是奇数。

4.那么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

(1)在5的倍数中找出2的倍数;

(2)在2的倍数中找到5的倍数。

比较: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或5的倍数,都是看什么?

结论: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11页练习三第1~2题。

【课堂小结】

1.现在,你们知道老师猜数的奥秘了吗?现在老师说数,请同学们判断出它是不是5或2的倍数。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板书:2、5的倍数的特征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个位上是0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丰富多彩的活动空间。教学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提供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创设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做他们想做的,在做的过程中观察知识,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真正领略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五年级下册教案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并熟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六个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敢于探索科学之谜的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

1、认识长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2、认识正方体特征: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理解并掌握12条棱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

三、教学难点

1、理解长方体棱长总长、正方体棱长总长。

2、对比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异同。

四、教材分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人教版(20xx)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第一节的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两个知识,其中长方体含有例1、例2,正方体含有例3。

教材设计意图:重在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归纳能力,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五、学情分析

因为学生普遍对空间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学生对新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理解可能会比较困难。因此唯有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由浅入深,逐一穿插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观察、观察、操作、体验和交流过程中来分析和比较,从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最终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相关知识导入。

1、回顾长方形及正方形。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体的空间概念。

(二)师用实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量。

1、师分别展示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2、生认真观察并详细记录观察结果。

3、生可在桌间或小组内交流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数量特征。

①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通常都是长方形,特殊2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

②长方体有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导生通过操作、讨论,来理解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间的特征。

1、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一):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区别与联系。

(长、宽、高的定义;相互平行的棱长长度相等)

2、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二):

①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制作一个正方体。

②进一步理解正方体的特征:棱长间的联系。

(所有棱长长度相等;统称棱长)

3、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间区别。

(四)激励生再操作、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特征。

1、生各自独立完成(活动三):

请学生课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页,备好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

①认真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猜想长方体和正方体面间的区别与联系。(有一些面面积相等)

②沿虚线折长方体和正方体,验证猜想。

③初步归纳长方体或正方体特征的异同。

(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等;正方体:所有面面积相等)

(五)师生互动作课堂小结。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共同点:都有6个面、8个顶点、12条棱。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不同点:

①长方体:相互平行的4条棱长度相等,相对面面积相等。

②正方体:12条棱长度都相等,6个面都相等。

(六)课外作业

一根绳子既可做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又可做一个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宽架?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案8篇

2023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最新8篇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8篇

2023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模板8篇

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案优质8篇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篇

一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优秀8篇

三年级美术下册工作计划优秀8篇

一年级下册语文姓氏歌教案6篇

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6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

    点击加载更多
    32
    c
    167121

    联系客服

    微信号:fanwen9944
    点击此处复制微信号

    客服在线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五 8:30~12:30 14:00~18:00

    如有疑问,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问题+截图进行提问,客服会第一时间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