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好教案之后对于教师支配课堂的时间会更加合理,只有将教案制定好,我们才能更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九九范本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模板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1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初步理解笔算减法中验算的算理。
2.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有序思维能力。
2.通过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和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
教学要求: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到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学会用加法验算减法,培养认真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复习
1.把下面减法算式改写成加法算式。
(1)15—3 = 8( )+( )= ( )
(2)42—30=12( )+( )= ( )
2.按课本上面:“如果把例3里的差和减数加起来,结果怎样?算算看。”
用竖式计算:1230—425 805 + 425
指定二名同学板演,其余同学在下面列式计算。
做后,引导学生观察两道复习题,并说说加法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数之间的关系,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授
1.教师将上述两题竖式中相同部分用线连起来如下:
在学生观察、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差和减数相加,结果等于被减数。” 我们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教师说明:为了保证计算的正确,不仅要掌握计算法则,认真计算,还要学会验算方法,养成验算的习惯。
教师板书课题:减法的验算。
2.教学例4。
(1)出示:4736 — 826 =
指名用竖式演算,然后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验算。全班学生计算并验算。
(2)利用学生的板演,指名讲计算过程。(数位要对齐,从低位减起,百位不够减,从千位退1作10,百位17减8得9,千位剩3。)
(3)正验算是否正确,看差与减数相加是否等于被减数。
教师还要指出:如果题目没要求验算,为了简便,也可以不另写验算的竖式,就用原来的竖式验算。验算时也是把差和减数加起来看得数是否等于被减数。
可以让学生看看原来的竖式,从下往上,由学生口述:个位0加6得6,十位1加2得3,百位9加8得17,千位是进上的1加3得4。
板书如下:
3.小结:用差和减数相加的方法可以验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齐读验算的方法。
做课本 “做一做”和习题第1 — 3题。
四、课堂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5 — 7题。
五、课后练习
练习二十五第8、9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能力点:
1.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估算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
5.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鼓励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决定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交流)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肯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准确?
2.用你喜欢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较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24+63= 46+53=
62+17= 35+24=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42+3=72
1 7 5 04 2
+ 2 + 2 6 +3 0
1 9 7 67 2
3.老师有一位邻居小明非常喜欢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4 5
+ 2 ? +? 4
5 97 9
开放题: 3 6
+ 6 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能力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交流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注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忘记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较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可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讨论: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该提醒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根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同学通过观察.交汉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同学通过观察.丈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同学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实际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的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设计理念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同学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两只猫比散步路线的长短这样一个实例,设置悬念,让同学在生动有趣的数学情境中开始学习,并且让这个情景贯穿整节课,充沛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同学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为同学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同学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比方:先说怎样可以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借助与自身的生活经验,初步得同长方形周长计算有哪些战略;通过猜一猜图形的周长初步感知计算方法,培养了数学直觉;用自身的方法算一算图形的周长,让同学感悟解决问题的战略多样化;说说自身比较喜欢哪种计算方法,等等。
三、和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战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和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和时反思,使同学能够正确认识自身的认知过程。比方,通过反馈周长的计算方法,暗示性地让同学注意战略的优化;用试一试的方法教学正方形的周长,让同学感受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课小结时,通过交流收获与体会,使同学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知道平均分就是每一份分得结果同样多。
2.通过分一分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具学具:
教科书第8页情境放大图或课件;按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6张正方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建立平均分概念
1.情境导入,实际操作
把6块糖分成3份,可以怎么分?请小朋友们用手中的卡片分一分。
2.对比分的结果,特殊中认识平均分 想一想,哪种分法才公平呢? 为什么这种分法才是公平的呢? 每份都是2块糖,同样多。 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提供素材,通过辨析巩固概念
二(1)班明天要去参观科技园。同学们正在准备食物,你找到平均分了么?
4.联系生活,感悟概念
请你开动脑筋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过平均分吗?
二、动手操作,探讨平均分方法
1.读懂题意,理解平均分
把18个橘子平均分成6份,每份几个?分一分。 你知道了什么?(分什么?平均分成几份?)
2.实际操作,应用平均分 (1)自己试着分一分。
(2)交流分的结果,边分边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3.交流分法,提升认识平均分
三、练习深化平均分的理解
(一)辨析练习
1.课本第8页的做一做
哪些分法是平均分?在括号里画。
2.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盒。
(二)基本练习
(1)一共有( )片枫叶,每( )片一份,平均分成了 ( )份。
(2)如果将这16片枫叶,平均分成2份,每份( )片枫叶。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四、课堂作业
作业:第11页练习二,第1~4题。
人教版数学下册教案篇5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从意义、读法、写法、大小比较、改写以及省略尾数保留近似数等几个方面复习了整数的相关知识,这节课我们按类似的思路来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的认识)
⊙回顾与整理
1.小数的意义。
过渡: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时候,例如:我吃了半个苹果,做一件上衣要用一米半的布料……提问:半个、一米半怎样来表示呢?谁来说说小数的意义?
预设
生1:半个可以用0.5来表示,一米半可以用1.5来表示。
生2: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份、100份、1000份……这样的几份是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可以用小数来表示。
2.小数的数位顺序表。
师: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的?谁能把整数、小数的数位顺序表补充完整?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小数部分留白。指名回答,师填充)
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1)师:怎样读小数?怎样写小数?
预设
生1:读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按从左到右的顺序顺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生2:写小数的时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写,小数点写在个位的右下角,小数部分顺次写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写小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空位用“0”补足)
4.小数的分类。
(1)谁知道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根据小数部分的位数是否有限,小数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两类。
(2)谁能举例说明什么是有限小数?什么是无限小数?
预设
生1: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例如:21.7,35.3,0.13都是有限小数。
生2: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小数,叫做无限小数。例如:8.33…,3.1415926…都是无限小数。
(3)无限小数还可以再细分吗?如果细分,那么可以分成哪几类?
预设
生:无限小数可以分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
(4)关于无限不循环小数和循环小数,你都了解哪些知识?
预设
生1:一个数的小数部分,数字排列没有规律且位数无限,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例如:?
生2: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例如:2.555… 0.0333… 17.109109…
生3: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例如:3.99…的循环节是“9”,0.5454…的循环节是“54”。
5.小数的性质。
(1)师:谁能说说小数有怎样的性质?
预设
生: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2)理解小数的性质时,应该注意什么?
(提示:要注意是“小数的末尾”,而不是“小数点的后面”)
6.小数点位置的变化。
会计实习心得体会最新模板相关文章:
★ 乘车安全教案7篇
★ 中学体育教案8篇